首    页 机构设置 人大时讯 决议决定 监督工作 人事任免 代表工作 基层人大 法律法规 自身建设
当前位置: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人大时讯>>人大信息
人大时讯
  人大信息
  公告栏
人大要闻 更多>>
· 石首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
· 石首市十届人大常委会召开...
· 石首市招商三组招商引资调...
· 石首市领导到农投公司东双...
· 石首市领导带队指导新厂镇...
· 石首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调...
专题报道 更多>>
·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开展“人...
· 石首市人大常委会学习贯彻...
·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人大大...
· 余剑率市科经局招商引资工...
· 王敏参加人大代表小组活动...
·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关于开展...
人大信息  
关于石首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及202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来源:石首市人大 , 阅读3254次, 编辑日期:2024年1月9日打印】【关闭窗口
关于石首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及202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4年1月4日在石首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石首市发展和改革局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以书面形式向大会报告我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4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关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新一高”重大决策部署,以流域综合治理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开展“双集中”发展、新型城镇化、政务服务下沉等省级试点工作,全力“打造门户、建设示范、抢占先机”,推动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先后荣获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市、“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等荣誉,入选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全省县城管理提质现场会、全省防汛抢险救援综合演练、全省医保定点零售药店创新管理工作观摩会、荆州市域社会治理现场会、荆州市厕所革命现场会等多个省市现场会在石召开,连续两年全省县域经济考核排名上升和荆州绩效考核优秀。
(一)从经济指标来看,“稳”的态势进一步持续
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3亿元,增长7.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89亿元,增长14.7%;固定资产投资129亿元,增长1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5亿元,增长11%;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0807元、24595元,分别增长7%、8.5%,崛起赶超态势明显。
(二)从产业结构来看,“优”的进程进一步加速
——工业经济逐步回暖。预计全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17.7亿元,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6.3%,工业技改同比增长15.1%。科创合力不断凝聚。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3家,总量达到161家。新增获批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家,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2家。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225家,组织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荣获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和省级创新型县市称号。“两化融合”蓄力推进。全力推进企业运用信息技术与技术创新,不断研发和改进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推进企业生产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9家,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17家。培育壮大电子信息产业,光电子信息类规模企业5家,完成工业产值3亿元,同比增长23%。助企纾困成果斐然。结合“十问十帮”、“五位一体”帮办等活动,建立惠企政策宣传网络,化解企业问题诉求342个。狠抓安全生产监管责任落实,派出检查组112个,出动人员319人次,检查企业250次,推动企业安全管理见行见效。
——农业生产稳产稳增。预计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10亿元,增长9.35%;粮食收获面积82.67万亩,夏收油菜面积31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6万亩,存栏生猪58.3万头,家禽出笼542万只,禽蛋产量4.85吨,生猪出栏率及禽蛋产量增幅均居荆州第一;新增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9家。实施品牌强农工程。持续推广“鸭蛙香稻”生态种养模式,打造3.7万亩“鸭蛙香稻”核心示范区。成功举办“2023湖北·石首第八届西瓜节”,我市被授予“全国优质西瓜基地”“中国西瓜之乡”称号,绣林玉液获“金牌好物”称号、湖北尚峰产品荣获全国预制菜擂台赛优胜产品。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创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研究院正式揭牌,13个“先进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建设与定向攻关项目”实行专家揭榜、定向服务。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人口人均收入增长12.3%,入选全省稳岗就业试点县市,连续三年获评省易迁工作先进单位。完成厕所无害化改造2765户,建设和美乡村3个,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4个、荆州市“美丽庭院”示范户7户,S221乡村振兴示范带美丽呈现。扣好粮食安全纽扣,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各经营主体累计收购粮食182627万吨,农民交售粮油顺畅,种粮农民利益得到保障。抓好深化粮食购销领域腐败专项整治和涉粮巡察反馈问题整改的巩固提升。
——服务消费亮点纷呈。预计新增限上贸易单位73家。商贸经济蓬勃发展。开展才知文化广场“荆楚购”,万师傅卤味、尚峰酱菜、凤来土鸡等特色美食集中展销。4家老字号企业近50个产品亮相荆楚美食节,我市餐饮企业荣获“荆州传统楚菜”、“荆州民间特色小吃”、“荆州市餐饮行业十大功勋人物”等十余项荣誉。创建楚菜大师工作室,培养优秀楚菜人才。指导万师傅卤味参加全省楚大厨争霸赛暨湖北乡村工匠职业技能大赛,荣获特别金奖。积极组织商贸企业参加2023年农产品产销对接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活动,助力“石首味道”香飘湖北、走向世界。对外开放稳中求进。预计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19亿美元,严格落实“千企百展拓市场”,美奂光电在133届广交会中收获成交订单530万美元,意向订单达千万美元,成为荆州市在133届广交会参展企业首冠。电子商务不断健全。预计全年电商交易额达53.28亿元,同比增长10%。快递收件量1934万件、派件量2324万件,同比分别增长51.55%、22.05%。注重“电商+党建引领”,打造桃花山镇级电商直播基地。开展直播助农等活动,助力农民快速增收。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全年旅游接待游客约745万人次,同比增长20.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56.4亿元,同比增长20.8%。桃源千里、天鹅洲旅游开发项目正式启动,麋鹿、江豚保护和开发加速破题,江豚科普馆实现共建共管。李花山村入选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走马岭遗址获评省文化遗址公园,红军树革命烈士纪念园成为省直机关党员干部教育基地。成功举办守望长江超级马拉松、桃花山旅游季等文旅活动,石首知名度美誉度持续提升。
(三)从发展动能来看,“新”的潜力进一步聚集
——争资争项成效显著。累计向上争取项目440个、到账资金36.24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10%。发行政府专项债券项目16个,发行额度9.5亿元,城投融资28亿元,争取能耗21.32万吨标煤。获评省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贡献单位。
——项目建设提速推进。全年纳入调度管理的重点项目共130个,总投资577.61亿元;举行四次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8个,总投资311.3亿元,目前已实际开工56个;举行三次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拉练,共涉及15个乡镇办区,45个项目,总投资51.7亿元。百亿仙鹤正式投产,德永盛二期、中宇恒通二期、湖北三铁等项目已试生产,葛洲坝建材、锅圈等重点项目开建,石首通用机场两湖飞行基地建成运营,税收过千万企业达11家,创近年新高。
——招商引资量质并举。围绕“1+2”主导产业用好石首楚商联合会、企业家活动日、华创会等平台,聚焦产业链供应链精准招商,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成立石首楚商联合会,举办首届石首楚商大会,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20个,金额达800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8个,百亿中车、光大、正峰等优质项目落户。聚焦农产品加工、机电装备、新型建材、特色文旅等主导产业,实施“五图作业”,全市上下形成勤跑善争、共同发力的大招商格局。
——深化改革全域发力。以改革创新挖掘增长潜力,深化省级“双平台”建设,用好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创建,探索建立防水、仙鹤特种纸业、铸造新材料等产业研究院,鼓励楚源、能特等传统企业转型。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打造更多“专精特新”“单项冠军”。德永盛纺织、卓宝科技入选国省绿色工厂,实现绿色制造零突破。汽运公司改革圆满完成,装卸公司改制基本完成。
——营商环境逐步优化。结合各自改革优势,成功创建14项全省营商环境先行区项目,其中“标准化安薪项目”被列为国家试点项目。“一事联办”主题服务事项增至251项、“跨省通办”增至600余项,政务服务即办件比例达95%以上,平均办理时限压减93.75%,零跑动达95.42%。持续推进“一网通办”,开展政务服务“四减”工作,围绕“减时限”“减跑动”“减材料”等改革工作,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全面深化“一窗综办”,依照行政审批“受审分离”原则,梳理并标注200余项企业群众高频、重点难点事项,形成规范化窗口事项受理指南。组建“综合受理”团队,形成“综合受理”运行体系,实现一窗通办“1+3”模式,并被确定为“2023年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行试点项目”推进。
(四)从发展质量来看,“好”的元素进一步积累
——人口聚集不断提速。扎实开展“双集中”、就地城镇化、政务服务下沉等试点,以“双集中”推进就地城镇化初见成效,年内吸引近万人进城。“5+2”综合性民生政策实施以来,已有4093人审核认定享受政策资格,奖补政策已兑现820人,发放乡村教师生活补助1652人,普惠托育1283人,就业培训4894人,村(社)工作人员参缴公积金1059人,发放贷款28笔786万元。年底市外灵活就业人员和职工办理业务可达200人以上。
——交通网络日益完善。新建美丽农村路124公里,提档升级农村公路56.56公里。G234国道下穿浩吉铁路段、焦山河大桥已完工,天鹅洲旅游公路、西风公路、久梅公路、肖石公路、上津湖桥有序施工;金久公路、S221城区(玉皇岗至徐家铺)改线段、石首市仙鹤工业园至铁路专用线货场一级公路、东升毕家塘至走马岭旅游公路工程、上津湖路改建等项目全力推进。“四好农村路”智慧交通信息化系统交付使用,农村客运发展评价居荆州第一。入选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
——环境保护卓有成效。纵深推进长江大保护,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中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基本销号。严把环评审批关,推进节能减排,督促重点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湖北生达机电和湖北首兴机械的VOCS治理改造项目已完成。开展入河排污口溯源监测和分类整治,分类整治入河排污口203个,水源地保护区水质达标率100%,完成国土绿化和森林质量提升5.1万亩,黄陵公村等6个村获评省级森林乡村,挖口子村等4个村获评省级生态村。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五湖生态治理工程有序推进,蛟子泵站、陡坡闸站工程顺利完工,久合垸灌区获评全省节水型灌区。
——市场主体活力增强。梳理市场主体注销工作中的“难点”“堵点”,实现注销业务“一窗受理、并联审批、一次办结”,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退出门槛,实现注销一次办结,整体退出。2023年新登记市场主体8200户,全市共有市场主体51511户,实有企业7654户,个体工商户42526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331户。创建公平竞争审查先行区,有效发挥公平竞争审查的特有作用。
——重大事项取得突破。大力实施强县工程,乡村振兴研究院实体化运行,稳步推进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创建。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三菱湖小流域综合治理快速推进,谋划启动天鹅湖小流域综合治理,助力天鹅洲保护开发加速破题。积极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新时代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研究院挂牌成立,共建鄂南湘北跨省合作区签订协议。石首港及港铁联运专用线建设加速推进,枣石高速南延和荆岳铁路正全力争取。
(五)从民生福祉来看,“质”的水平进一步提升
——脱贫成果有效巩固。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研判,“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持续巩固。全年资助脱贫家庭学生13711人次683.985万元;完成农村房屋安全隐患全覆盖排查,计划危房改造126户,已完工112户;资助44786名监测户、脱贫户差异参保,农村低收入人口住院、门诊大病(慢性病)政策范围内报销率92%;抓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产业就业帮扶,组织集中大排查1次、全覆盖交叉检查2次,确保应纳尽纳、应帮尽帮。抓实扶贫和衔接资金项目后续管理,共确权登记衔接项目资产12333.98万元。
——民生实事有序推进。积极推进稳就业政策落实,开展线上线下115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2万人。强化培训促就业功能,引导有就业意向培训学员进入就业市场,成功推荐就业353人。持续推进巩固拓展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完善“物资+服务”帮扶措施,实现困难群众精准救助、常态帮扶,发放城乡低保191642人次7486.3万元、特困供养25725人次3116.35万元、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补贴2651人次363.69万元。按时足额发放残疾人“两补”资金,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13062人次964.02万元、大病患者救助2.2万元,助学资金33.44万元。
——公共服务不断优化。实现扩优提质行动,投入2300余万元对教联体学校进行维修改造,建成2所省级教联体试点示范、3所荆州市级示范教联体,义教段教联体建设覆盖率达89.66%。以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为龙头,持续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积极探索“小专科、大综合”发展模式,市人民医院争创三级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区即将投入使用。常态化开展红色文艺轻骑兵“送戏下乡”50场、“大地欢歌·荆楚四季村晚”4场、“送图书进基层”40次。成功举办职工男子篮球联赛等体育赛事活动,《楚韵千年玉石首》参演首届楚文化节荣获“观众最喜爱剧目奖”,第十届广场舞大赛舞出新时代昂扬风采。
——社会大局安定有序。充分发挥打击整治一体化作战中心职能优势,深入推进夏季行动、“雷火2023”、“清风2023”、“8.23”等系列专项行动。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531起,破获湘鄂两省交界重大系列入室盗窃案86起,带破邻县案件23起,人民公安报、湖北经视、今日说法先后报道,有力维护社会大局持续平稳,社会治安秩序持续向好,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高。全面系统排查重大事故隐患81处,整改77处,其余正在有序整改中。整治各行业领域重大安全风险隐患,强化防灾减灾宣传。通过云MAS业务平台共发送短信120万条,打造常态化应急安全宣传教育,构建应急知识全覆盖的宣传矩阵,切实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救灾意识。组织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周活动,建立社区救灾应急志愿者队伍,进一步提升基层防灾减灾抗灾能力。2023年湖北省防汛抢险救援综合演练在我市成功举行。
总体上看,今年我市经济运行平稳,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和正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一是经济增长乏力。部分产业和企业受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面临生产经营困难、产品积压、成本增加、生产要素保障困难等问题,企业生存压力较大,直接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实现。二是产业结构层次不高。部分规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之间相互配套水平低,未形成完整产业链和规模产业集群,农产品品牌不响亮,服务业集聚程度不高,旅游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三是民生保障存在短板。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程度不够,教育、医疗、就业、养老服务等供给与群众期盼仍有差距。四是风险防范任务压力增大。政府债务还本休息、“三保”刚性压力大,生态环境改善的成果还不稳固,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等工作仍任重道远。
二、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及主要任务
2024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也是推动石首厚积薄发、跨越赶超,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的关键之年。202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3%,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3%、8.9%,“双集中”发展主要指标达到预期。
为确保上述目标实现,2024年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强产业”为导向,推动实体经济新跃升
一是优化工业结构,促进创新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农产品加工、机电装备、新型建材等主导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创建防水、仙鹤特种纸业、铸造新材料等产业研究院,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建立“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动态管理、精准服务,形成科技引领,存量优化突围,争取2024年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200家以上。推动仙鹤一期、中宇恒通二期、德永盛二期等投产达效,形成百亿级纸基新材料产业集群、百万锭初制棉纱产业规模,发展以锅圈预制菜为龙头多品种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力争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05亿元;争取光大管道突破能耗瓶颈开工,招引下游铸造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园,力争机电装备产值达30亿元;以卓宝、葛洲坝为龙头招引新型建材重点项目,打造“石首防水制造”,力争新型建材产值达75亿元。培育1-2个市级智改数转标杆优秀案例;抓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两化融合试点示范,提升企业两化融合水平。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家,工业总产值达260亿元。二是打造农业品牌,促进稳产提效。以强县工程为抓手,探索“小田并大田”模式,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持续壮大鸭蛙香稻、瓜瓜菜、“一菜两用”等生态种养模式,建设现代绿色农业示范基地5个。支持康星果蔬、曾威家庭农场、天字号瓜蔬等主体加快发展,培育高素质农民800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0家以上。扶持海铧水产、尚峰食品等企业做大做强,力争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家,培育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深入实施品牌强农工程,新增“两品一标”3个以上,让“玉石首”区域品牌叫响大江南北。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村推进”,启动G234沿线整治,争创1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4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构建“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成网”的乡村振兴新格局。三是释放消费潜力,促进商贸提振。深入挖掘我市新注册成立的大型商贸企业,建立重点企业储备库;落实好新进限企业的奖补扶持,促进全市商贸流通领域市场主体增量提质。积极组织推荐企业创建“中华老字号”“湖北老字号”、“荆州老字号”、“荆楚优品”。开展电商直播带货等一系列线上线下主题促销活动,帮助“石首三宝”“万师傅”卤菜、石首牛骨头、泥巴坨烂豆腐等优质品牌“走出去”,持续增加特色农产品、食品及餐饮品牌的附加值和影响力。
(二)以“固底盘”为支撑,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一是争资争项再发力。结合最新的国家投资导向,根据《新时代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石首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石首市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找准政策和符合实际的契合点,聚焦交通、水利、城市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提前谋划2024年中省预算内项目、行业类项目、专项债券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做实前期工作,抓好重大项目谋划论证,精准包装项目,提高项目质量和申报成功率。充分发挥统战、工商联桥梁纽带作用,用好楚商联合会、企业家活动日等平台,优化驻点招商管理考核,力争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20个,签约金额800亿元以上。二是项目建设再提速。严格落实“逢五调度”“比晒争”“红旗奖”和红黄牌管理制度,建好用好投资项目“三库”(目录库、储备库、实施库),完善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机制,紧盯“三率两量”加强全链条、全流程跟踪推进,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加快推进光大管道等79个亿元以上项目早日开工,确保锅圈食汇、正峰再生资源等15个重点项目投产,推动仙鹤纸业、德永盛二期、湖北三铁等项目满产达效,确保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5亿元。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协同联动,快速破解影响重大项目建设的制约瓶颈,全力以赴推动项目建设提质提效。三是园区平台再优化。坚持“一区多园”协同发力,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加快金平工业园扩容升级,主要布局农产品加工、机电装备、新型建材等;加快张城垸工业园减量提质,推进存量产业绿色化、智能化、信息化,重点发展新型建材及仓储物流等;加快东升仙鹤工业园链式发展,以仙鹤特种纸为龙头,招引上下游配套产业,形成功能互补、特色鲜明发展格局。制定项目落地流程图和企业导引指南,提升项目落地效率。四是深化改革再推进。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推进平台交易全覆盖。深入推进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盘活闲置国有资产,促进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模式更加多元。深入推进全省政务服务下沉试点建设,确保358个省定事项和69个自主事项下沉。实行农村客运公交化运营,推进出租车新能源换型改革。推进“市管校聘”改革和教联体建设扩面提质。争取中省改革项目先行先试,形成更多可复制推广石首改革经验。
(三)以“双集中”为基础,汇聚宜居城市新活力
一是推进更新提质。深化老旧小区改造,开展第四代住宅建筑试点,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中心城区水环境和五湖生态治理,以陈家湖公园为“绿芯”推进百里绿道、两湖公园建设,构建蓝绿交织城市生态网络。推动5G基站全覆盖,以数字公共基础设施支撑城市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体系,推进市容市貌管控精细化、环境卫生治理长效化、市政园林管护标准化、渣土全域管理规范化、违法建设管控网格化、包路段管理制度化的“六化模式”。二是做实政策支撑。以全省“双集中”试点为抓手,围绕“聚人口”抓好“5+2”等综合性民生政策落实,探索推动南碾垸人口迁移、小河口镇全域国土整治项目试点,吸引以农村转移人口为主的进城人口,以及十万防水大军为主的返乡人口、“南华安”周边人口为主的迁入人口和城市新青年为主的留城人口等“四类重点人群”梯次有序向城镇转移。加强推动政策向民生聚焦、财力向民生倾斜、服务向民生覆盖,确保民生支出只增不减。三是完善空间布局。构建“一主一副两特”市域城镇体系,引导四大功能片区发展。推进东部新城片区开发,以车落岗片区为重点区域完善城市中轴线设计,形成“双集中”发展空间载体,统筹发展与安全,实现“以城聚人、以人聚产、以产兴城”发展模式转换。按照公园城市的理念,充分挖掘“一江三山五湖”山水资源,推动城市“显山露水”,擦亮“一城山色、人水相亲”城市名片。推动乡镇差异发展,分类打造东升等6个工业强镇、大垸等5个农业大镇、笔办等2个商贸旺镇和桃花山等2个文旅名镇。四是打造合作样板。抢抓鄂南湘北跨省合作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契机,依托新时代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研究院,强化务实合作。建设洞庭湖农产品交易中心,以仙鹤项目带动洞庭湖区芦苇保护与利用,以德永盛纺织为依托与中国棉纺织名城华容县开展产业合作。在高基庙镇、桃花山镇等口子镇探索建设“飞地园区”,推动产业跨区域建链强链。以洞庭湖四口水系综合整治为切入点,推动流域跨省协同治理。
(四)以“优生态”为保障,构建流域治理新环境
一是打通“两山”转化通道。依托麋鹿江豚两大国宝、两湖平原稀缺山川资源,深化与省文旅集团合作,推动桃花山、天鹅洲、东升“三区联动”。支持“桃源小镇”创建国家级4A级景区,办好“桃花山旅游季”等推介活动,持续释放文旅消费活力。有序推进天鹅洲旅游开发,推动麋鹿博物馆和江豚科普馆对外开放,全力构建“一环、三苑、一基地、一中心”旅游开发格局,打造长江生态精华研学旅行目的地。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打造易家铺、披甲湖、六虎山等一批田园综合体。二是持续攻坚环境整治。以全力推进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为统领,深化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推进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力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3.6%以上。做好中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推进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狠抓国控、省控断面水质提升,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强化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监管。严格执行长江“十年禁渔”,深化长江生态廊道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等工程,持续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力争创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三是维护流域平稳安澜。加快推进王蜂腰、调东等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推进上津湖泵站更新改造、上津湖水环境治理、燎原渠综合治理二期等在建项目实施。健全现代化河湖长制工作体系和长江岸线管理体系,构建治水、节水、涵水“三位一体”新格局。完成三菱湖小流域综合治理并形成经验,争取天鹅湖小流域综合治理纳入全省试点。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实现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90万亩以上。
(五)以“惠民生”为根本,提升民生福祉新水平
一是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坚持“城乡统筹、共建共享”,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千方百计促进稳岗就业。积极推进居民养老保险重点人群参保工作,重点落实精准扶贫,退捕渔民参保缴费工作,着力提高居民养老金待遇水平。建立完善长效治理欠薪机制,落实“五项制度”,继续围绕劳动保障监察中心工作,加大监察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推动“互联网+调解”服务平台使用,进一步完善 “三方机制”建设工作,切实维护好劳动关系双方合法权益。二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完善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吸引更多返乡人员就业;扩大公积金覆盖面,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深化教育优先发展和区域性医疗健康中心建设,加快教联体、教研体和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谋划新建城东九年一贯制学校,建成国樾府等3个小区配套幼儿园,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稳步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加快市人民医院创建三级医院,加快市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启动精神卫生中心久合垸分院建设,升级打造区域性健康医疗中心。加快构建“大养老”体系,新建2个老年幸福食堂,推进4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和9个乡镇养老服务综合体转型,加快“光大养老”等项目落地,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进夜市经济,培育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文体赛事等新消费增长点,完善“食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加快构建居民生活5分钟、10分钟服务圈,推动消费恢复转向持续扩大。三是增强社会治理能力。统筹推进法治建设“一规划两方案”,加快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格局。加快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依法维护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快递员等灵活就业群体的合法权益,全力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以“五进”活动为抓手,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预防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主动“开门纳谏”收集社情民意,不断推出更多的便民利企举措。

版权所有:石首市人大常委会 ICP备案编号:鄂ICP备13007041号
地址:石首市绣林大道42号 电话:0716-7299630

鄂公网安备 421081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