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设置 人大时讯 决议决定 监督工作 人事任免 代表工作 基层人大 法律法规 自身建设
当前位置: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
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
  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
  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
  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
  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
  市八届人大二次会议
  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
  市八届人大三次会议
  市九届人大二次会议
  市十届人大一次会议
人大要闻 更多>>
· 石首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
· 石首市十届人大常委会召开...
· 石首市招商三组招商引资调...
· 石首市领导到农投公司东双...
· 石首市领导带队指导新厂镇...
· 石首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调...
专题报道 更多>>
·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开展“人...
· 石首市人大常委会学习贯彻...
·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人大大...
· 余剑率市科经局招商引资工...
· 王敏参加人大代表小组活动...
·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关于开展...
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  
石首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来源:石首人大 , 阅读42466次, 编辑日期:2005年12月16日打印】【关闭窗口
——2004年1月2日在石首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石首市发展计划局局长 陈友新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我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4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
一、 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3是不平凡的一年。国际国内环境错综复杂,美伊战争造成出口线路不畅,国际市场受到干扰,“非典”疫情影响正常生产生活,第三产业受到冲击,面对这种严峻形势,全市人民紧密团结在市委、市政府周围,努力克服消极因素,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取得可喜成绩,国民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社会事业得到全面进步(由于数据未定案,本报告中的2003年完成数均为预计数)。预计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5.88亿元,占年计划的100.9%,可比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10.1亿元,可比增长3.5%,第二产业24.8亿元,可比增长11.9%,第三产业21.0亿元,可比增长8.0%,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发展计划,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一) 工业经济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工业兴市战略效果显著

2003年工业实现增加值24.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3.1%,显示了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9.5亿元,同比增长8.4%,增长势头强劲。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高位攀升,上升到160.5%,上升21.5个百分点。工业经济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骨干企业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主要经济指标的绝对增长额主要集中在楚源、吉象等骨干企业,楚源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3.0亿元、利润8500万元、税收45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90.0%、90.0%、180.0%。吉象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利润9500万元、税收5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5.0%、80.0%、60.0%。二是新产品、新项目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2002年投入在200万元以上的新产品26个,在2003年都已投产,成为主要经济增长点。楚源集团的活性染料、对位脂一期、分散染料一期、8万吨硫酸、扩产4000吨K酸、万吨氧化铁红及H酸、磺化吐氏酸、四联公司的与客车配套的部分阀类产品成为利税的主要来源。三是企业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完成荆州钢厂、支柱厂、四机械厂、正源公司、印刷厂、建筑塑料厂等6家改革改制企业的煞尾工作,年内启动并基本结束了四联公司、制动阀公司、凯达公司、电缆厂等4家企业的改革改制,全年共转换职工身份1800多人。四是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共引进招商项目151个,投资总额3.28亿元,引进资金2.32亿元,总体形势较好。

(二)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2003年是个丰收年。全市上下进一步落实党的税费改革政策,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积极稳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稳步发展势头。全年实现农业现价总产值16.0亿元,同比增长1.4%,实现农业增加值10.1亿元,同比增长3.5%。油料产量3.9万吨,同比增长20.0%。棉花面积13.8万亩,同比增长21%,总产1.24万吨,同比增长7.0%,棉农喜获丰收。粮食产量21.4万吨,同比下降1.8%。多种经营对第一产业贡献较大,完成产值11.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69.4%。水产品产量4.8万吨,比上年增长2.8%,珍珠养殖空前发展,面积已近5万亩,全年新增3.8万亩,其中改造低湖田1万多亩。牲猪出栏28.5万头,与上年持平。家禽出笼439万只,同比增长8.4%。农民人均纯收入2460元,同比增长6.8%,占年计划的102.5%。

(三)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项目工作取得新进步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45亿元,同比增长4.4%,占年计划的95.0%。未完成计划的主要原因是基本建设投资大幅下降,全年完成2.8亿元,同比下降90.4%,主要是乡以下减少了移民建镇的投资。技术改造投资完成3.5亿元,同比增长13.8%,弥补了基建投资的缺口,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补给。

项目争取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全年争取国家、省拨资金14053万元。分别为,农网改造二期工程2866万元,城网改造1650万元,县乡公路和交通战备公路400万元,藕池河口、三岔河1020万元,平垸行洪第一期巩固工程928万元,农开资金430万元,长江干堤加固移民安置3730万元,上津湖泵站续建资金259万元,退耕还林125万元,以工代赈、长吻〖HT3,4〗鱼〖KG-*2〗危〖HT3F〗优势农产品基地等234万元,发热门诊及市疾病控制中心基建250万元,第三期中小学危房改造150万元,电信线路增容、联通基站建设2484万元,等等。

(四) 消费需求逐步转暖,外贸出口保持活跃

受4、5月份“非典”影响,消费需求增长曾处于低位徘徊状态,从三季度开始,推迟消费集中体现,加之四季度节假消费,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亿元,同比仍然保持了良好增长态势,增长7.3%,完成年度计划。市场物价也从三季度开始止跌回升,上升趋势较快,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三季度上涨0.5%,四季度上涨0.6%,全年指数为100.6%,同比上升1.6个百分点,超年计划0.5个百分点。全市外贸出口4500万美元,同比增长9.1%,占年计划的90.0%,未完成计划的主要原因是美伊战争和“非典”疫情的影响。

(五) 财政收支平衡,金融运行正常

2003年,财税部门继续坚持增收节支,全市财政收支保持平衡。按分税制口径计算,全市共完成财政收入2.68亿元,可比口径增长3.5%,其中市级工商税收13780万元,可比口径增长5.3%,占年计划的103.6%。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稳步增长,年末余额30.1亿元,比年初增4.3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23.5亿元,比年初增3.5亿元。年末贷款余额18.7亿元,比年初增1.5亿元。

(六) 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教育事业全面启动了新课程改革实验教学,市一中、文峰中学通过了省示范学校的验收和回访,全市高中扩建工程顺利启动,进一步规范了中小学办学行为。民政事业争取省低保拨款490万元,14400多人纳入了低保网络,完成了中心城区地名、标牌的设置工作,江北殡改工作全面启动。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中心城区内环道改造工程完工。劳动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城镇登记失业率4.2%,完成了年度计划,净增就业岗位5775个,超年计划15.5个百分点。全市“两个确保”和失业保险金基本做到了足额发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00元,同比增长7.2%。计划生育取得好成绩,人口自然增长率3.1‰(计划为4‰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99.5%(计划为98%以上)。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等都取得了新进展。

总的来看,2003年我市经济发展在经历“非典”等不利影响后,仍然取得较好成绩,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社会事业稳步推进,来之不易,可喜可贺。但同时也应看到与周边县市的差距,正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长期制约和影响经济发展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未从根本上解决。一是工业企业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严重,国民经济稳步健康发展的支点不多。二是交通“瓶颈”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未来几年我市的交通劣势较周边县市还会越来越明显。三是企业改革任务艰巨,职工算断还未完全结束,盘活企业存量资产,发挥经济效益困难重重。四是农业基础设施老化,抗灾能力较差,产业化步伐缓慢,村级债务化解艰难,农民收入仍处于低水平,农民行路难、饮水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五是经济环境尚待优化和规范,乱收费现象仍然存在。六是城镇失业和隐性失业人口较大,就业岗位紧张。

二、 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一) 指导思想和主要计划指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牢固树立“一主三化”战略,坚持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加大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力度,扩大城镇就业面,努力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着力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004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61亿元,增长9.1%,其中第一产业10.5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27.8亿元,增长12%(其中工业增加值27亿元,增长12%左右),第三产业22.7亿元,增长8.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商品零售物价指数101%,上涨0.4个百分点;外贸出口总值5500万美元,增长20%以上;财政收入2.86亿元,增长6.7%,其中工商税收15300万元,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亿元,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3亿元,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2560元,增长4.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100元,增长7.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99%以上。(二) 完成计划目标的有利因素分析

1、 外部环境趋暖,国内经济活跃,将拉动我市经济发展。国际经济和贸易环境的逐步好转,为扩大外贸出口及吸引更多外资提供新的有利条件。国家经过实施持续6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已明显增强,我国经济自2002年开始出现周期性的回升趋势,2004年经济将继续在新的上升通道中运行。新的内在加速增长的动力主要表现为:一是民间资本(包括外资)的高增长及其在全社会资本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使投资增长继续呈现“双拉动”,即国有企业的拉动和民间企业的拉动。二是消费结构升级为消费需求的新一轮扩张提供强大动力。三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经济蓬勃发展,其幅射作用和示范效应将带动我市经济发展。
2、国家体制和政策环境将更有利于我市经济发展。首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提出了一些新思路,新观点,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地位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发展环境更加宽松。其次,政府职能转换步伐加快及国资管理体制的深刻变化,将为企业提供更加稳定和宽松的宏观体制环境。再次,国家仍将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宏观经济政策在总体上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但将在微调中完善相关政策,会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3、 身经济增长点势头强劲,将加速经济发展。一是新产品新项目提供的增长,预计新增销售收入6.5亿元,利税8000万元。主要是:①2003年已完成的12个重点项目,其中楚源有7个,致源公司的表面贴装石英晶体元器件,华源公司的染整改造项目,德永盛公司的配套完善5万吨纺纱能力项目,四联公司和吉象公司的综合技改等;②在建项目,有楚源集团氨基酸项目,预计新增销售收入5000万元,利税1000万元;③乡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的新产品、新项目,可新增销售收入5000万元,利税750万元。二是近年来开发的产品销售收入会显著上升,如与乘用车配套的阀类、高压渣浆泵、新型支柱、石英晶体元器件等,利税水平预测会有所增长。三是改革改制企业提供的增长,预测销售增长3200万元,利税增长300万元。

4、 重点项目投资活跃,将推动经济增长。万向集团的汽车微电机、制动阀扩改项目引资1亿元,预计当年投资6000万元,楚源公司的医药系列产品投资5000万元,致源公司表面贴装频率片投资4500万元,长江干堤加固移民生产安置投资5000万元,国防战备公路和县乡公路投资3700万元,电信线路扩容投资2300万元,城网改造投资1650万元,高中增容第一期工程和1万平米的中小学危房改造投资1500万元,殡仪馆搬迁投资1200万元,新建调关变电站投资1000万元,荆南四河治理投资1000万元,山底湖大桥投资550万元。争取江南一级公路石首段45公里投资2.2亿元,在2004年争取启动天鹅洲湿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500万元,等等。从三大需求角度看,这些巨额投资势必会拉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不利因素主要表现为:一是入世的冲击将逐渐明显,极有可能对我市的农业带来实质性冲击,需要我们尽快采取应对措施,把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二是工业经济仅仅依靠重点企业的支撑,潜在风险不可低估,必须把培植新的增长点放在重要位置。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尽管有上述重点项目的推动,国家的重点项目建设在石首境内已处于煞尾阶段,要保持总额的增长,仍然有很大难度,需要进一步开辟新的项目源。四是财政收入完成计划数压力较大,2004年完全取消农业特产税,减收300万元,农业税税率下调一个百分点,减少540万元,要达到2.86亿元收入计划数,需要进一步增收节支。

(三) 主要工作措施建议

1、加快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把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政策、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予以倾斜。通过合资合作和改革重组,进一步盘大盘强楚源、吉象、致源、四联等重点骨干企业。加速推进国有资产向民营企业转移,力争2004年实现国有企业完全退出,职工身份彻底转换。大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依托石首高新技术产业园,集中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0%以上。

2、以农民增收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坚持用抓工业的思维和市场机制的办法抓农业,引导和扶持金利和恒欣米业、星兴油脂、福永盛、银源纺纱等,把一批新兴涉农企业做大做强,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带动力和辐射力。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逐步建立和完善规范有序的中介组织体系,壮大民间运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坚持“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土地的合理有序流转。积极引导科技人员、工商企业下乡,通过租赁、控股等方式,把一批初具规模的种养基地、渔场、林场及各类农庄改造成运作规范的现代农业企业。

3、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按照“高目标定位、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益经营”的思路,加大城镇建设力度,加快城镇化步伐。抓住干堤加固、“口子镇”和中心城镇建设的机遇,以工业园区、专业市场建设为支撑,引导各类加工企业和服务型企业向城镇聚集;深化城镇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鼓励农民向小城镇有序转移,促进中心城镇和中心村庄的建设与发展,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区为龙头,以中心城镇为骨架,以一般城镇为依托,以小集镇和中心村庄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格局。

4、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快石首“商贸城”的建设步伐,积极完善多元化的旅游投入机制。努力把天鹅洲、桃花山建成休闲、度假、购物于一体的风景旅游区。加快发展商贸、饮食、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积极发展证券交易、保险、会计、信息咨询、法律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行业的整体水平。

5、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争取力度。继续坚持经济工作以招商引资为主、招商引资以企业为主的工作思路,力争2004年招商引资额达到5.19亿元。加强招商引资载体建设,高水平规划好张城垸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金平工业园区、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加大重点项目的争取和建设力度,保持国家投资的连续性,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让我们在市委和新一届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和衷共济,与时俱进,促进全市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版权所有:石首市人大常委会 ICP备案编号:鄂ICP备13007041号
地址:石首市绣林大道42号 电话:0716-7299630

鄂公网安备 421081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