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设置 人大时讯 决议决定 监督工作 人事任免 代表工作 基层人大 法律法规 自身建设
当前位置: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
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
  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
  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
  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
  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
  市八届人大二次会议
  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
  市八届人大三次会议
  市九届人大二次会议
  市十届人大一次会议
人大要闻 更多>>
· 石首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
· 石首市十届人大常委会召开...
· 石首市招商三组招商引资调...
· 石首市领导到农投公司东双...
· 石首市领导带队指导新厂镇...
· 石首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调...
专题报道 更多>>
·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开展“人...
· 石首市人大常委会学习贯彻...
·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人大大...
· 余剑率市科经局招商引资工...
· 王敏参加人大代表小组活动...
·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关于开展...
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  
石首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石首人大 , 阅读48013次, 编辑日期:2005年12月16日打印】【关闭窗口
石首市人民政府市长 钟鸣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请政协委员与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政府工作的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奋斗,较好地完成了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可以说,这五年是我市改革力度最大、基础设施投入最多、工商税收增长最快的五年;也是我市城乡面貌变化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较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的五年。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预计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5.88亿元,五年年均可比增长8.6%,三次产业比重由25.8:38.1:36.1调整为18.1:44.4:37.5;完成财政收入2.68亿元,完成工商税收13780万元,年均分别可比增长6.1%、10.9%工业企业销售、利税保持较快增长,增幅居荆州市各县(市、区)之首。以精细化工、木业森工、汽车配件等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逐步成,楚源、吉象、万向、致源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其中,楚源集团2003年预计实现销售13亿元、利税1.3亿亿元口创汇4400万美元,分别是1998年的7.6倍、7.7倍和2.2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技改投入15.6亿元,比前五年净增11亿元,先后成功开发了H酸、活性染料、石英晶体元器件40多个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产品。农村“三大战略“ 全面推进进,农业结构调整迈出较大步伐,初步形成了优质粮棉油、速生丰产林、名特优水产品、优质三元猪等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的特色种养基地;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古柬、五湖、金利米业、星兴等先后脐身全省和荆州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商贸流通繁荣活跃,预计2003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亿元年均增长7.2%;全市旅游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以天鹅洲、桃花山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启动,旅游业发展有了良好开端。 ——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以产权制度为核心工业企业业和粮食、棉花、供销等商贸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国有资本衣在工商业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和市场主体初步建立。到2003年底,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面达85%,转换职工身份24645人。农村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基本上实现了“三个确保”,被省税费改革考核评估组评定为优秀等次。2003年全市农业税及附加比1999年的六项政策性负担减少1815万元,水费、排水费减少280万元,减幅分别为28.5%、38.4%。市乡机构改革扎实有效,撤销管理区(总支)18个,撒并乡镇1个,精简乡镇工作机构28个,事业机构128个,精简乡镇行政、事业编制1110名,精减村组干部2421人;市直撤销了大办中间层次,精简各类机构18个,减少行政、事业编制335名,分流事业单位人员2124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累计引进项目562个,引进到位资金13.2亿元,直接利用外资1.1亿美元,经济增长部分的60%、财政收入的50%来源于招商引资的贡献;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实行了“一园两区”的管理体制。外贸出口增长较快,预计2003年完成出口4500万美元,年均增长17.6%,出口颧居全省县市前列。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2亿元,是前五年的2.2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先后完成了建宁大道、解放大道、东方大道、明珠大道、绣林大道、楚雄大道等主要道路的兴建、扩建和配套,实施了“洗面”工程、灯饰工程、中心城区内环道路综合改造、城北主排水渠整治等工程建设,南岳山森林公园、文化广场等相继竣工,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巳达14平方公里。通过完善“科局包街、门前三包、专班执法、部门配合”的包街管理模式,理顺规划管理体制,实行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城市面貌有了较大改观,2002年夺得湖北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竞赛“楚天杯”。东升、新厂小河口镇被列为全省中心城镇,团山寺镇被列为全省重点“口子镇”,全市城镇化水平接近40%事关全市发展的重大项目进展顺利,特别是总投资4.7亿元的四期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工程、投资3.1亿元的荆甫长江干堤加固工程投资2.4亿元的河湾整治及河势控制工程、投资1.5亿元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投资5000万元的上津湖泵站、投资6000万元曲?供水厂、投资1300万元的江波渡大桥等相继完成,荆南四河治理战备公路、博物馆、体育训练馆等项目也正在抓紧建设。全市交通路网建设步伐加快,兴建和改造公路189公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大,累计投入资金7700万元,完成土石方3480万方,提高了防洪抗灾能力。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预计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00元,比上年增长7.2%;农民人均纯收入2460元,年均增长6%。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颧30.1亿元,其中居民储蓄23.5亿元,人均储蓄达3809元。居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文化、教育、通讯、娱乐消费比例逐步上升,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44门、移动电话48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累计征收社会保险费1.68亿元,发放商退休养老保险金1.26亿元,发放失业救济金3330万元,社会发放串达100%;5459户14495名城镇居民纳入了低保范围,发放低保资金825万元。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累计安置城镇下岗失业人员16568人,进中心的下岗职工已全部顺利出中心,城镇登记失业串控制在4.2%以内。通过采取农村扶贫、对口帮扶等措施,农村低收入和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解决。 ——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9%,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立了“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一次性解决了民师问题,“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为普通高校输送学生近万名。积极推进卫生改革与发展,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覆盖串达100%,晚血病人得到救治,传染病发病串显著下降,2002年荣获“全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先进县(市)”称号,2003年夺取了抗击非典的重大胜利。坚持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全市人口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自然增长率始终控制在3%0左右,年均符合政策生育串达99.5%。深入开展“两城”、文明单位和“十星级文明农户”的创建活动,先后获得“湖北省卫生城市”、“湖北省文明城市”称号,小河口镇获得“全国文明镇”称号。文化体育设施逐步完善,各种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民主法制与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认真开展普法教育,全民法制意识明显增强。大力推行行政执法“四制”,开展行政复议,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依法行政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深入开展严打整治专项斗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多次被评为全省先进县市和荆州市第一名。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自觉接受市委的领导,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共承办人大代表议案、意见批评与建议396件,政协委员提案457件。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先后取消、合并行政审批事项845项,撤销、废止不合时宜的文件79份,实行了重点企业挂牌保护、企业安宁生产日制度,开展了以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等为主要内容的装专项整治活动,市场经济秩序和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各位代表,总结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突破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束缚,有所作为;只有坚持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扎扎实实为民办事,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本届政府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支持与监督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和社会各界团结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和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石首发展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政府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是: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占CDP的比重、工商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偏低,可用财力吃紧,导致部分乡镇和单位运转困难;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骨干企业偏少,缺乏大投入、大项目的支撑;农业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基础设施有待加强,农民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村级债务较重;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就业再就业压力较大,部分群众生活还很困难,看不起病、因病致贫、因贫辗学的现象仍然存在;交通“瓶颈”问题还比较突出,经济发展软硬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少数政府工作人员宗旨观念淡薄,事业心、责任感、进取精神不强,有的甚至滥用权力,谋取私利,损害群众利益等等。对于这些矛盾和问患,要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建议

今后五年,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综观国际国内形势,既有难以预料的不利因素,更有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一心一意抓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把石首建设成为全省经济强市和省级园林城市,为在全省率先实现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主要预期目标是:到2008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6亿元,工业增加值4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9%、12%左右,第二产业GDP的比重达到50%;财政收入3.8亿元,其中工商税收2.5亿元;均分别增长8%、13%左右;外贸出口1亿美元,年均增长18%左右右;固定资产投资17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5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年均分别增长7%、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串控制在千份子4符合政策生育率99%以上。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在今后五年的工作中,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几点: (一)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促进程。 牢固树立抓发展必须抓工业、抓住了工业化就是抓住经济工作“牛鼻子”的思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继续推进以民营为取向的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国退民进”步伐,逐步建立归属清晰、贲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分分配,人事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理顺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要以工业园区为依托、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主要手段,加快发展精细化、木业森工、汽车配件等特色产业,力争2008年全市拥有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0家以上,其中1家过30亿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注重抓好机械、建材、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实现“顶天立地”与“铺天盏地”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二)坚持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继续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市工作的重申之重,把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放在突出位置,从政策、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培植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加工型、流通型、服务型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逐步实现由契约联结、服务联结向资产、资本联结方向转交。按照“一乡一业、一乡一品”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壮大水产、林业、油莱、棉花、粮食等优势产业,为尤头企业提供稳定、优质的资源保障。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 坚持以中心城区为龙头,以新厂、调关等重点中心镇为骨架,以一般城镇为依托,以小集镇和中心村庄为基础,加快构建布局合理、产业协调、发展有序的城乡一体化格局,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要继续抓好中心城区老城改造、新区建设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力争2005年实现“省级园林城市”的创建工作目标。坚持以产业聚集带动小城镇发展,不断增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加快乡镇政府所在地和中心村庄规划与建设,使其逐步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农村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大力推进乡村公路建设,用5年的时间,建成通乡公路100公里,通村公路400公里,达到乡乡通三级以上公路,村村基本通等级公路,使乡村公路与干线公路通形成网络。积极抓好江南一级公路石首段、石首工业码头、城市污水处理厂、石首长江大桥、团山河大桥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的建设与申报,下大力改善交通条件和人居环境,带动商贸服务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四)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公槐、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大文化投入力度,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力争2008年开通数字电视。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认真贯彻依法治市方略,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三、2004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 2004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石首发展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1亿元,工业增加值27亿元,分别增长9.1%、12%;财政收入2.86亿元,其中工商税收15300万元,分别增长6.7%、11%;固定资产投资11。5亿元,增长10%;外贸出口5500万美元,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60元,分别增长7.6%、4.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o以内。 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臂要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今年在坚持量力而行的前提下,着力办好八件实事:(1)建设40公里通乡公路和100公里通村公路;(2)抓好中心城区电网改造;(3)完成殡仪馆搬迁;(4)将原磷肥厂、荆州钢厂从中心城区全都搬出;(5)启动高中学校扩建增客工程;(6)实现广播电视网络传输中心城区与乡镇联网;(7)建设山底湖大桥;(8)建设石首疾病控制中心。 为全面完成上述目标任务,必须认真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工业经济发展。 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贵。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抓手”和“一把手”工程,按照专班招商、常年招商、到重点地区招商、以企业为主招商的工作思路,用改革的办法、市场的办法,千方百计地引进各类投资,力争今年招商引资额突破5亿元。坚持走项目招商之路,培育和引进一批有市场前景、有比较优势、有经济效益、有产业带动力的工业项目。通过项目建设,带动大量配套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群。对重点项目实行政策跟着项目走,严格实行“一个项目、一个市级领导导、一个工作专班”的项目建设责任制,确保引进项目尽快投产受益。要把招商引资与改革结合起来,紧紧围绕特色产业和骨干企业业,瞄准世界500强、国内绩优上市公司、沿海大企业,采取以资源引资本、以产品引资金、以存量引增量等多种形式,广泛寻求协作配套、合资合作,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要营造全民招商、全方位招商的浓厚氛围,完善招商引资的奖励机制,继续对招商商引资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重奖。要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的要求,抓好张城垸、金平两个工业区建设,鼓励乡镇办区招商引资项目进园区发展,促进产业向规模集中、企业向园区聚集,真正使园区成为招商引资的载体和经济发的龙头。 不断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今年要确保完成投资规模在2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20项,完成技改投入4亿元。特别是要集中精力力抓好楚源集团年产3000吨医药原料、年产1万吨2一萘酚、年产1万吨活性染料,万向公司微电机、制动阀系列产品扩产改造程,致源公司表面贴装石英晶体谐振器、振荡嚣等一批重点项目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销售6亿元、利税1亿元以上 坚持以楚源、致源等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集中实施一批高新技术项目,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等新型产业加快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培育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一定地位的高新技术骨干企业。 着力培育市场主体。要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重点抓好车身、水泵、银源等企业改制工作,确保今年上半年实现“国有企业全部退出、职工身份彻底转换”的改革目标。要按照“非禁即入”的要求,从市场准入、土地使用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政策,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大力推进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引导民营企业广泛地与国内外大企业、集团合资作,坚持用开放的思路把企业“蛋糕”做大,真正让民营经济成为实施“工业兴市”的主力军。

(二)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抓住全省建设江汉平原粮食和双低油菜规模化加工、沿江水产品加工等八大农产品生产加工板块的机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培育壮大优质粮棉油、优质畜禽、名特优水产品、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扶持吉象、五湖、金利米业、恒欣米业、星兴油脂等一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支持城乡民营企业争当龙头,鼓励城市工商企业带着资金、信息、技术参与农产品精深加工。抓好珍珠、西甜瓜、蔬菜、牲猪等专业协会的规范运作,加快中介组织建设,促进农产品销售。组织引导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促进打工经济发展,切实解决好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确保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 认真落实农村政策。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适当降低农业税税率和取消特产税,逐步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认真抓好村级债务化解工作,力争年内村级债务化解凹%以上。进一步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积极争取省政府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大对农业和农民民的信贷支持,增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认真做好扶贫开发工作,逐步实现“输血型”扶贫向“造血型”扶贫转变帮助贫困村组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农业投入,加快农村改水、改厕步伐和乡村道路、能源、通讯、有线电视网络建设。为了推进乡村公路建设,市政府决定在省对通村公路奖励5万元/公里的基础上,再奖励3万元/公里,这是对农村和农民最直接的扶持。继续抓好荆南四河治理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力争通过3—5年的不懈努力,使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的变化。

(三)以配套完善为重点,加快城镇建设步伐。 以争创“省级园林城市”为目标,继续按照“配套第一、拓展第二的指导思想,加强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要坚持规划引导建设,科学编制城乡规划,合理布局小城镇。中心城区建设规划要做到严格控制老城区建设,对新城区实行“三进入、一准入”,即居民建房进入规划住宅小区、单位办公建房进入城市主干道、厂矿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对城市干道实行基本体量准入制度。抓好城市房屋建筑、道路布局、雕塑艺术的科学设计,提高单体建筑设计水平,着力打造石首城市特色与个性。要集中有限财力,抓好中心城区建宁大道配套、明珠大道建成通车、解放大道向东延伸至明珠大道、中山南路排水和廖家渊整治等重点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园林式单位”、“绿化先进单位”创建活动,抓好沿江、沿湖、沿山绿化林带建设,真正使石首城区绿起来、美起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专业化管理为发展方向;以科局包街为依托、以门前三包为重点的城市管理新体制。切实抓好城区进出口、支街小巷、市场遭口脏、乱、差和摊点出店占遭、车辆乱停乱靠的专项整治,促进市容市貌的进一步好转。积极发展小城镇,鼓励城市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引导各类加工企业和服务型企业向小集镇集中,引导农民向小城镇有序转移,促进中心城镇和中心村庄的建设与发展。大力推进城市资本营运,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千方百计地筹集城市建设资金。

(四)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扣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以发展促就业,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引导和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多种形式就业,力争年内新增就业人数5500人,安置城镇下岗失业人员5000人,帮助1200名“4050'’人员和1500户有两个人以上下岗失业家庭人员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失业人员按规定足额享受失业保险金待遇,确保符合条件的城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继续抓好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加大保险费征收力度,重点做好民营企业及外资企业的扩面征缴工作。加强贫困群众救助体系建设,妥善解决好农村特困家庭和城镇特困职工生活困难。

(五)抓好财税金融工作,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和“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证工资发放、社保支出、机关正常运转和法定支出。要强化税收征管,严格依法依率计征,堵塞跑冒漏,做到应收尽收,确保财孜收支平衡。要进一步加强银企沟通积极推行主办行制度和银企双向承诺制度,继续开展信用环境专项治理,帮助金融部门做好信贷安全工作。加快信用担保机构建设,今年将筹措一定资金用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扩大信贷投入。充分发挥保险部门社会稳压器的作用,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服务。把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和扶持,借市场之力推动其快速发展。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天鹅洲和桃花山的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天鹅洲生态湿地项目申报;积极引进客商到石首开发建设综合型市场,用规划引导发展特色街和专业市场,加强农贸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切实解决好以街为市、以路为市的问题,尽快把石首建设成为鄂南湘北的商贸中心和货物聚散地;加快发展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信息咨询法律服务等新型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

(六)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认真落实科技进步目标考核责任制,广泛开展技术合作,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继续改善办学条件,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增加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大力发展继续教育,逐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切实做好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为加快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深化城镇医疗制度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加强传染性疾病和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加大晚血病人救治力度,积极争取把我市纳入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以城市社区和乡镇为重点,以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发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和村镇文化。加快体育训练馆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提高群众身体素质和竞技体育水平。抓好拥军优属、优抚安置,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深入发展和制度完善,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和优质服务进万村活动,稳定低生育水平。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坚决制止各种土地违法交易活动,依法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高度重视诚信建设,以优化政风、淳化民风、净化商风为目标,加强诚信建设,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和个人三大信用体系,争创全省“信用县市”。加快推进依法治市,继续抓好“四·五”普法教育,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经济犯罪和黑恶势力。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切实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力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社会稳定。进一步做好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等方面的工作,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七)坚持执政为民,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各级人民政府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和历史的使命,必须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锲而不舍地营造宽松环境。转变职能、改善环境是政府服务经济的主要着力点。要坚持实行政企、政事分开,切实把政府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上来。用足用活石首作为省扩权县市的有关政策,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程序,规定范审批行为,为市场主体搞好服务,真正做到“企业优先、基层优先、市场优先、效率优先”。认真落实承诺服务、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经济环境投诉、荣誉市民、企业安宁生产日和重点企业挂牌保护等工作制度,不断创新服务方式,规范服务行为,形成高效的 服务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充分利用社会智力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和乡镇配套改革,减少财政供养人员,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认真扎实地改进工作作风。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坚持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的一致性,把发展、维护、实现好 群众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点和落脚点。树立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防止和克服各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做到深入基层察实情,不图虚名说实话,心想发展办实事。把狠抓落实作为转变作风的突破口,大力推行工作目标责任制,对重大改革措施和发展项目,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明确目标要求和完成时限,加强督促检查,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进一步改进政府管理经济工作的方式,建立和完善对各乡镇办区以税收和招商引资为核心的经济指标考核体系,在全市上下形成以发展论英雄、凭工作看本事的良好氛围。

坚持不懈地林好廉政建设。政府工作人员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尽其力。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荣辱观和名利观,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争做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表率,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健全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体制和机制,大力推行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零户统管、财会集中核算。严格执行廉政纪律,坚决克服地方和部门本位主义,坚决查处侵害群众利益、违反财经纪律和乱执法、乱收费、乱罚款等各种违法违纪行为。 各位代表!回首过去,令人振奋;展望未来,任重遭远。让我们在中共石首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抢抓机遇,扎实工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版权所有:石首市人大常委会 ICP备案编号:鄂ICP备13007041号
地址:石首市绣林大道42号 电话:0716-7299630

鄂公网安备 421081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