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设置 人大时讯 决议决定 监督工作 人事任免 代表工作 基层人大 法律法规 自身建设
当前位置: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
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
  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
  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
  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
  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
  市八届人大二次会议
  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
  市八届人大三次会议
  市九届人大二次会议
  市十届人大一次会议
人大要闻 更多>>
· 石首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
· 石首市十届人大常委会召开...
· 石首市招商三组招商引资调...
· 石首市领导到农投公司东双...
· 石首市领导带队指导新厂镇...
· 石首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调...
专题报道 更多>>
·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开展“人...
· 石首市人大常委会学习贯彻...
·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人大大...
· 余剑率市科经局招商引资工...
· 王敏参加人大代表小组活动...
·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关于开展...
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  
石首市200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来源:石首人大 , 阅读42853次, 编辑日期:2006年3月16日打印】【关闭窗口

 

——200629日在石首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石首市财政局局长  聂祖美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0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200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5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增长,财政支出保证了政权运转、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公共支出的基本需要,较为圆满地完成了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预算任务。

2005年全市完成财政收入28000万元(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预算收入为28580万元,因取消农业税和压缩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经市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为28000万元),为预算的100%,比上年实际完成可比增长1.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428万元,为预算14953万元的96.5%(因提高工商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压缩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引起);上划省级收入2138万元,为预算2117万元的101%;上划中央收入10746万元,为预算10590万元的101.5%;基金预算收入完成688万元,为预算340万元的202.4%

按征收部门分:国税局完成11976万元,为预算的102.5%,超收296万元,比上年实际完成增收2196万元,增长22.5%;地税局完成6391万元,为预算的100.2%,比上年实际完成增收711万元,增长12.5%;财政局完成9633万元,为预算的96.9%,短收307万元,可比下降21.3%,财政局短收的307万元全部是压缩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

财政收入主要项目完成情况:全年完成工商各税18267万元,为预算的101.7%,比上年增长18.2%。完成耕地占用税和契税100万元,为预算的100%,比上年增长56.3%。完成政府非税收入8945万元,为预算的93.2%,比上年下降24.5%,其中:完成专项收入143万元,为预算的60.9%,比上年增长6.7%;完成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6571万元,为预算的83%,比上年下降33%;完成国有资产经营收益200万元,为预算的100%;完成罚没收入2031万元,为预算的140.1%,比上年增长7.4%;完成基金预算收入688万元,为预算的202.4%,比上年增长102.9%

2005年全市财政总支出43536万元,其中市本级支出41938万元,上解支出1598万元。本级财政支出主要项目是:

农业支出2092万元,为预算的127.3%,比上年增长7.3%;林业支出310万元,为预算的142.9%,比上年增长5.1%;水利支出610万元,为预算的108.9%,比上年增长5.2%;城市维护费支出905万元,为预算的101.3%,比上年增长9%;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1360万元,为预算的123.2%,比上年增长4.3%;医疗卫生支出2230万元,为预算的129.4%,比上年增长8.6%;教育事业费支出8943万元,为预算的113.5%,比上年增长5.6%;科学事业费支出190万元,为预算的102.7%,比上年增长7.3%;抚恤和社会救济支出942万元,为预算的113.6%,比上年增长5.3%;行政管理费支出3056万元,为预算的111.9%,比上年增长2.6%;公检法司支出2655万元,为预算的110%,比上年增长8.4%;其他部门事业费支出1197万元,为预算的101.2%,比上年增长6.9%;社会保障补助支出620万元,为预算的107.3%,比上年增长2.5%;企业挖潜改造支出1132万元,为预算的94.3%,比上年增长19.2%

全年财政收支平衡情况是:全市财政资金来源43548万元,其中地方收入15116万元,中央税收返还收入3634万元,调整财政体制核定基数返还收入2701万元,省专款收入7339万元,转移支付补助收入12541万元,调入资金1000万元,上年结余及省结算补助收入1217万元;全市财政资金运用为43536万元。以上收支两抵净结余12万元。

一年来,为确保完成全年财政预算任务,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按照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关于2005年财政预算报告决议精神,主要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狠抓增收节支,确保重点项目支出。

2005年,在全市经济稳步发展带动税收增长的同时,财政部门紧紧围绕财政收入目标,狠抓增收节支。在收入组织上,坚持依法、依率计征,挖掘财政增收潜能,继续加强政府非税收入征管,做到了应收尽收。在支出控管上,坚持做到“四个确保”,即保干部教师基本工资发放;保党政机关正常运转;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和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的按时足额拨付,维护社会稳定;保市政府确定的“七件实事”和各项改革的支出。坚持量力而行,大力压缩会议费、培训费及基本建设等开支。同时,认真开展了津补贴清理工作,为2006年实施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全力筹措资金,服务经济建设。

2005年,财政部门先后向国家、省财政部门争取高新技术项目贷款贴息资金、科技三项费用、新产品开发补助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以及国家产业技术成果转化资金等可用于地方企业发展的财政性专项资金1000万元。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把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工作的重点,向上争取支农专项资金1450万元。全年共投入支农资金6071万元。

(三)稳步推进财政改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005年,财政部门把稳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成功编制了22个部门113家基层单位的部门预算,部门预算覆盖面达100%;二是加快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全市22个一级预算单位和101个基层预算单位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范围,预算单位覆盖面达到80%;三是不断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扩大了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强化了采购项目管理,全年完成“三大类”采购活动118批次,政府采购资金达2358万元,节约财政资金228万元;四是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将政府非税收入全额纳入财政管理,入库(户)率达100%

(四)发挥职能优势,积极争取无偿投入。

2005年,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积极争取转移支付和其他补助资金。除工调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之外,还向上级争取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200万元,争取我市企业所得税当年基数1450万元。向上级争取社会保障各项专项资金4508万元,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基金840万元,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352万元,再就业补助资金860万元,民政城镇低保资金738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350万元。这些资金为保干部教师基本工资发放、保党政机关正常运转、保社会稳定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过去的一年,虽然我们较为顺利地实现了全年财政收支预算目标,但全市财政工作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可用财力增长乏力,财政收入质量不是很高;财政支出需求大,收支矛盾较为突出;需要财政兜底的到期或分期借款项目逐年增多,财政运行风险不容忽视;乡镇办区财力趋紧,运转较为困难。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2006年全市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全省财政工作会议和市委六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做大财政蛋糕,做小财政供养系数,做优财政资源配置,做强财政公共保障能力”的目标,准确把握稳健的财政政策导向,支持经济平稳协调快速发展;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致力于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切实做好增收节支保平衡工作;继续创新财政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理财水平,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按照全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需要与财力可能,2006年全市财政预算大盘子安排如下:财政收入安排30520万元,比上年增长9%。其中,工商税收安排21740万元,比上年增加3473万元,增长19%;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2006年全市地方财政支出安排29450万元,比上年增长4.8%。由于全市财政预算收支明细数据正在测算之中,所以待预算明细正式编制出来之后,请本次人民代表大会授权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

三、2006年全市财政工作的主要思路

要全面实现2006年的各项预期目标,我们将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理财方式,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抓好增收节支,继续支持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切实保障重点支出,确保全年财政预算的圆满完成。

(一)履行公共财政发展职能,支持经济快速发展。

用财必须解决好生财聚财之道。履行公共财政发展职能,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服从、服务于“工业兴市”战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和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积极争取国家、省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投入。根据今年国家、省财政资金的投向,我市在企业挖潜改造、科技创新、旅游、文化、企业改革补助和国家生态效益补偿等方面,都有条件也极有可能争取投入;通过财政资金导向,全力支持招商引资;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作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落实国家财政激励政策,鼓励、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落实出口退税政策,支持企业扩大出口;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落实惠农支农政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国家、省相继出台了许多惠农支农政策,财政部门将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到村组、到农户。积极探索农业综合开发与扶贫开发、土地整理、农业生态建设、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支农资金相互配合、统筹安排的投入机制,支持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严格落实粮食直补、水稻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切实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认真做好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2007年全面实施;大力支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乡村道路、通讯、安全饮水和沼气等工程建设,着力支持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增加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投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真正让政府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农村。

()坚持抓好增收节支,确保完成预算预期目标。

依法组织财政收入,完成财政收入任务是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保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收入组织上,我们将加强收入征管,严格依法、依率计征,重点抓好国有土地出让金等政府非税收入的征管,严格按政策规定收取、按管理规范入库(户),切实做到应收尽收、均衡入库,增加政府可用财力。积极争取转移支付资金,针对今年省财政的专项转移支付和政策性转移支付重点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倾斜、向“三农”倾斜、向群众利益倾斜的实际,财政部门将加大工作力度,尽可能多地争取转移支付资金。在支出安排上,我们将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厉行节约,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优先保障干部教师基本工资发放,保证党政机关正常运转和政法部门履行职责的资金需要。同时,将财政支出向群众切身利益倾斜,向“三农”倾斜,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倾斜,向文化、教育和卫生等社会公益性事业倾斜,向各项重大改革的专项支出倾斜,大力压缩会议费、接待费、购置费等一般性支出,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坚持创新财政制度,纵深推进财政四项改革。

推进财政四项改革是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关键。今年,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财政四项综合改革,实现对财政资金运行的全过程监控。一是拓展部门预算编制。我们将按照新的要求,把部门预算扩大到全市231家单位。通过编制部门预算,提高财政资金分配的透明度,促进政府财力的合理配置。二是扩大和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将全市所有实行部门预算单位的非税收入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收付系统,探索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逐步向乡镇一级延伸。三是完善政府采购预算制度。继续实行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批复制度,推行政府采购资金财政直接支付。四是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非税收入征管体系,切实增强地方财政综合调控能力。

(五)强化财政监督,确保资金安全和使用效益的提高。

建立完善的财政监督制约机制和内控制度,强化财政资金安排、审批、拨付、核算等环节的监督检查,是确保财政资金安全和使用效益提高的重点。一是要加大财政执法力度。严格按财政相关法律规定,充分履行财政监督职能,形成事前监督、事中检查、事后稽核相结合的约束机制。逐步开展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强化财政性资金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非转经”的统一管理,严格审核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转让、出售、出让、租赁、对外投资等行为,逐步建立健全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和信息系统。二是要稳妥地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积极探索政府担保的有偿资金投放机制,防止和减少新增政府债务。三是要继续开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专项检查,进一步规范和整顿会计秩序。四是要逐步推行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

各位代表,今年的财政预算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有力监督和指导下,进一步坚定信心,团结奋进,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为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预算任务而不懈努力。

版权所有:石首市人大常委会 ICP备案编号:鄂ICP备13007041号
地址:石首市绣林大道42号 电话:0716-7299630

鄂公网安备 421081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