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设置 人大时讯 决议决定 监督工作 人事任免 代表工作 基层人大 法律法规 自身建设
当前位置: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
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
  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
  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
  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
  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
  市八届人大二次会议
  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
  市八届人大三次会议
  市九届人大二次会议
  市十届人大一次会议
人大要闻 更多>>
· 石首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
· 石首市十届人大常委会召开...
· 石首市招商三组招商引资调...
· 石首市领导到农投公司东双...
· 石首市领导带队指导新厂镇...
· 石首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调...
专题报道 更多>>
·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开展“人...
· 石首市人大常委会学习贯彻...
·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人大大...
· 余剑率市科经局招商引资工...
· 王敏参加人大代表小组活动...
·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关于开展...
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  
关于《石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
来源:石首人大 , 阅读43298次, 编辑日期:2006年3月16日打印】【关闭窗口

 

——200629日在石首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石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张泽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石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及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关于“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及发展定位

(一)关于“十一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及主要目标

《纲要(草案)》根据中共石首市委六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建议》精神,提出“十一五”时期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走“一主三化”的发展道路,加快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体制与科技创新,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增强发展活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把石首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城市、重要港口城市、山水园林城市。主要目标是: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到2010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达到8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以工业为主体的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达50%以上;到2010年全市财政收入突破5亿元,年均增长12%左右;“十一五”时期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年均增长17%左右。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得到新改善,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明显降低,资源浪费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6%左右,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城镇化水平达到50%。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公共服务网络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推进,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二)关于“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定位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石首的发展定位是否客观、科学、准确、清晰,不仅直接关系到石首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速度、质量,而且关系到石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纲要(草案)》在全面分析“十一五”时期我市面临的战略机遇和主要挑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建设“三个城市”的发展定位。

一是建设“新型工业城市”。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社会就业的主渠道,是推动农业转型、三产业升级和带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主要动力。石首的优势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市虽然已经成为一个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但是工业的产业关联度还不高,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离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我们必须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做大做强骨干企业,放手发展中小企业,真正让支柱产业形成特色,让骨干企业形成龙头,让中小企业形成群体,把石首建设成有特色、有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城市。

二是建设“重要港口城市”。石首最大的区位特点是濒临长江,有着内陆地区不可多得的港口优势。随着长江经济带的兴起,石首港口城市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要把发展港口经济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目前,石首港口作用的发挥还受制于两个方面:一是港口基础设施较差;二是水运货源不足。我们要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加快港口建设步伐,充分发挥黄金水道作用,努力把石首建成长江沿岸重要的港口城市。

三是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山水园林城市,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要求,也是扩大石首知名度、提高城市品位的现实选择。石首有山有水有林有景,建设山水园林城市,条件得天独厚。我们要充分利用自然赐予的良好条件,在巩固省级园林城市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创建力度,把石首建成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的山水园林城市。

上述目标定位,既突出了市情,又顺应了发展趋势。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未来五年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而作出的积极选择,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可行性。

  二、关于“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

“十一五”时期,全市将实施重点投资项目287个,总投资157亿元,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190个。

(一)深入推进“工业兴市”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是进一步壮大支柱产业。坚持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已有产业基础,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大力扶持发展精细化工、木业森工、汽车零部件、棉花纺织四大产业,不断促进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发挥支柱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进一步做大做强楚源、吉象、万向、裕丰等骨干企业,重点实施好“410”工程,即新培植10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家荆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税收过1000万元的重点骨干企业、10家出口创汇型中小企业。积极鼓励全民创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生产专、特、精、新产品,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抓手,切实建立健全招商机制,加强招商引资责任体系建设,实行引进项目与单位年度考核、个人奖励、干部使用三挂钩,完善领导带头招商、单位和部门责任招商、企业主体招商的工作格局。立足我市的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存量资产、农产品资源等优势,扩大招商引资视野,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采取项目招商、活动招商、以商引商、回归招商、驻点招商等形式,力争招商引资额年均增长20%以上,增强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

三是高标准建设好工业园区。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来建设,加强“一区两园”及东升、新厂两个乡镇工业园建设,力争园区总面积达到16平方公里,税收总额超过3亿元。提高园区资源利用率,实现园区共建共享,引导各类招商项目向园区集中,以集中布局实现集约发展。创新园区管理模式,对园区实行零干扰,以最少的经济管制、最少的政府垄断来保障企业的自由权利与市场的公平竞争。

“十一五”时期,全市工业将实施重点投资项目69个,投资738亿元,占全市项目总投资的47%,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53个。以楚源集团为依托,化学工业将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染料及中间体、高分子材料等高新技术产品,实施重点投资项目20个,投资322亿元,占工业总投资的436%,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17个。机械工业将重点支持万向、四联、扬子江、金驰等机械加工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开发汽车刮水器、制动阀、车身、储气筒、多级泵、渣浆泵、农用机械等产品,实施重点投资项目14个,投资49亿元,占工业总投资的66%,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纺织工业将重点支持银丰、裕丰、德永盛、华源、新达等纺织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开发高支纱系列、竹节纱系列、高档织物面料系列、牛仔布及制衣系列等产品,实施重点投资项目6个,投资64亿元,占工业总投资的86%,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5个。轻工建材及食品工业将重点支持吉象木业、八路家俱、恒欣米业、含芳酒业、鑫隆塑业、永佳、永隆等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开发中密度纤维板、印刷装饰板、家具及板材、钢塑模板、绿色食品、环保防水材料、新型墙体材料等产品,实施重点投资项目23个,投资22亿元,占工业总投资的30%,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18个。以电子工业为主的其它工业将实施重点投资项目6个,投资83亿元,占工业总投资的112%,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3个。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一五”时期,全市农业将实施重点投资项目40个,投资9亿元,占全市项目总投资的57%,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28个。

一是建立完善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突出抓好优质水稻、优质棉、“双低”油菜、速生丰产林、蔬菜、水产、三元猪和家禽等八大优势农产品板块建设,推进种植业向无害化、效益型调整,养殖业向规模化、名特优扩张,速生丰产林向林网化、生态型延伸。按照“发展龙头企业集群,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突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产业化经营带动作用”的要求,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重点培植1家年销售过10亿元、5家年销售过亿元的龙头企业,使80%以上的农产品通过订单销售。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每个产业组建1个规范运作的合作社(协会),每个村民小组培育1名农产品营销专业人员。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大力发展打工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每年组织培训农村劳动力6000人左右,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技能。积极拓展劳务市场,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逐步解决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子女就学、公共卫生、文化生活、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二是稳步推进文明新村建设。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民主法制为保障,以改善群众生活为目的,在着力办好文明新村试点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文明新村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继续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力争到2010年,村村通水泥(柏油)路,90%以上的村通有线电视,60%的农户喝上安全卫生水,30%的农户用上沼气灶。倡导文明乡风,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三是全面落实党的各项农村政策。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落实农业补贴等惠农政策,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化解村级债务。规范土地征用秩序,建立对被征地农户的合理补偿机制和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三)突破性发展旅游经济,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十一五”时期,全市三产业将实施重点投资项目16个,投资49亿元,占全市项目总投资的31%,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13个。

一是突破性发展旅游业。按照“两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的目标,打好麋鹿、白鳍豚两张“国宝”牌,加大天鹅洲旅游景点、道路交通、服务网络建设力度,把天鹅洲建成鄂南湘北重要的生态旅游区。同时,抓好桃花山、中心城区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形成以天鹅洲湿地麋鹿、白鳍豚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为龙头,以走马岭古文化遗址、绣林城区历史文化旅游为重点,以桃花山、调关中湖自然风景旅游为支撑的三大旅游景区发展格局,使旅游经济成为我市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

二是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坚持实施“内引外联”战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的优惠政策,创新经营动态,加快商业中心区的开发建设,重点培育一批大型连锁商贸企业、物流企业以及特色商业街和专业批发市场,大力推行电子商务,加强口子镇建设,努力形成以城区为龙头、乡镇为骨干、村级为基础的商业流通网络,把石首建成湘鄂边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

三是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以增强投融资能力、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强化信用建设为重点,构筑多元化、多功能、辐射力强、高效有序的金融保险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网络,扶持养老、托老、陪护、卫生保洁等家政服务业的发展,逐步建立管理规范、服务到位、收费合理、居民满意的社区物业管理体系。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进一步推行代理代办、投资理财、职业介绍等中介服务,规范法律、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房产经纪、公证仲裁等服务,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

“十一五”时期,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将实施重点投资项目110个,投资627亿元,占全市项目总投资的40%,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75个。

一是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城市资本营运为手段,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步伐,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供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着力抓好城市绿化,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抓好小城镇、中心村庄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增强城镇的辐射、集聚功能,逐步形成以城区为中心,新厂、调关等重点镇为支撑,其它建制镇为依托,星罗棋布的小集镇和中心村庄为基础的“一点四级”城市一体化新格局。“十一五”时期,全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将实施重点投资项目37个,投资124亿元,占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的198%,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24个。

二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改造公路、网络湘鄂、水陆并进、接通专线、立体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加强江南一级公路石首段、东汊河大桥、天鹅洲大桥、团山河大桥等“一横三桥”项目建设,以及通乡通村公路、货物运输中心、石首港口项目建设,基本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实现水陆客运快捷化、货运物流化、交通管理智能化,缓解交通运输矛盾,突破交通“瓶颈”制约。积极申报石首长江大桥、荆岳铁路等项目,争取纳入国家建设规划。“十一五”时期,全市交通建设将实施重点投资项目23个,投资279亿元,占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的444%,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15个。

        三是加强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洪抗旱并举,重点抓好堤防加固及河道整治、泵站维修改造、水土保持治理、湿地生态修复等工程建设。“十一五”时期,全市将实施重点水利投资项目31个,投资18亿元,占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的288%,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25个,力争“十一五”期末,我市城市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标准;辖区水库达到一级标准;有效灌溉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比重达95%。加快发展电力事业,重点建设公安至笔架220KV线路工程,汪桥至横市110KV线路工程,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可靠能源保障。加速新一代高速宽带网建设与应用,升级固定电话为智能网,优化小灵通和村村通网络,开通数字电视。“十一五”时期,全市能源及通讯建设将实施重点投资项目19个,投资44亿元,占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的7%,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11个。

(五)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十一五”时期,全市社会发展将实施重点投资项目52个,投资66亿元,占全市项目总投资的42%,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21个。

一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民政优抚安置工作。把创造就业岗位和扩大就业作为重要任务,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社区服务业,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建立健全职业培训体系,提高劳动力就业技能。继续关注失业人员问题,进一步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社保补贴和再就业援助等再就业优惠政策。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完善劳动合同制度,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进一步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加快金保工程建设步伐。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逐步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基本实现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全覆盖。进一步完善以城镇低保、农村特困救助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以社区、城乡福利院为重点的社保服务网络,做好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妇女儿童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切实保障老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的权益。坚持不懈地抓好扶贫工作,基本解决极端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帮助低收入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二是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挥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作用,加强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长江大学等高校的校地合作,建立有一定自主创新能力的产品研发中心。发展科技咨询、评估、论证等中介机构,构建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公共科技服务三大平台,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布局和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完善和规范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实现农村学生义务教育免费的目标。积极发展高中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是积极发展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馆的建设力度,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发展城市文化经营实体、乡镇文化经营中心、农村文化经营户,力争文化产业得到新的发展。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抓好重点疫病防治、新型合作医疗、大病医疗救助、妇幼保健工作,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整顿药品市场秩序,认真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发展体育事业,完善体育场馆建设,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四是认真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强化优质服务,提高人口素质,严格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为重点,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实施土地整理项目,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贯彻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方针,促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强环境污染监控,实施总量控制、排污许可、环境影响评价及“三同时”制度。启动生态城市建设,加大水环境、城市大气环境、土壤污染治理力度。

(六)进一步推进各项改革,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一是深化企业改革。引导企业进行二次创业,实施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认真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个体、私营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管营运体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二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抓好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实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审批联办制,形成行政审批的“快速通道”。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快行政事业单位改革,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精简机构和人员,降低行政成本。推行电子政务,提高服务质量和行政效率。

三是深化财政、投资体制改革。以建立健全公共体制为目标,推行财政激励政策,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市、乡财政体制。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完善预算决策和绩效评价机制,集中财力办大事。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完善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制和备案制。规范政府投资范围及行为,实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提高政府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七)加强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石首。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干部和群众,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倡导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塑造文明石首形象。坚持诚信为本,重诺守信,逐步建立企业、个人信用评价体系,打造“信用石首”品牌。推进政务、厂务、村务公开,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监督权。积极推进依法治市,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建立健全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长效机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进一步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努力建设“平安石首”。加强安全生产和安全监管,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减少工矿企业、交通和其它领域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灾害监测工作,完善灾害应对预案制度,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的市场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的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在中共石首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勇克难关的拼搏精神,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为实现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而努力奋斗!

 

 

   

版权所有:石首市人大常委会 ICP备案编号:鄂ICP备13007041号
地址:石首市绣林大道42号 电话:0716-7299630

鄂公网安备 421081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