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设置 人大时讯 决议决定 监督工作 人事任免 代表工作 基层人大 法律法规 自身建设
当前位置: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市八届人大二次会议
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
  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
  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
  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
  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
  市八届人大二次会议
  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
  市八届人大三次会议
  市九届人大二次会议
  市十届人大一次会议
人大要闻 更多>>
· 石首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
· 石首市十届人大常委会召开...
· 石首市招商三组招商引资调...
· 石首市领导到农投公司东双...
· 石首市领导带队指导新厂镇...
· 石首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调...
专题报道 更多>>
·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开展“人...
· 石首市人大常委会学习贯彻...
·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人大大...
· 余剑率市科经局招商引资工...
· 王敏参加人大代表小组活动...
·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关于开展...
市八届人大二次会议  
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石首市人大 , 阅读42818次, 编辑日期:2015年7月20日打印】【关闭窗口


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12月26日在石首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石首市人民政府市长丁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工作回顾
2012年,是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机遇挑战相互交织的一年,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迎难而上、调整提升取得诸多成绩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紧紧依靠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凝心聚力,开拓创新,较好地完成了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均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分别增长127%、36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6920万元,增长19%,是近5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亿元,增长161%;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2亿元,比年初净增8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980元,分别增长211%、178%,超过荆州市平均水平。
(一) 平台基础拓展,承载功能更加完善
把平台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大气魄、大力度、大投入地推进产业、城市、服务平台建设,奋力打开经济发展的战略空间,积蓄石首发展的战略能量。
——产业平台不断做大。着眼未来发展,破解瓶颈制约,全面规划和建设产业大平台,切实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大力实施金平工业园“扩张工程”,完成了南部新城概念规划暨金平工业园控制性详规编制,金平工业园规划面积从21平方公里扩大到31平方公里。投入近4亿元,加强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土地征用力度,在不到2个月时间完成房屋拆迁49户、68栋,迁坟341座;集中连片征地4000多亩,新建光庄路、火车站站前路45公里,实现了园区主干道与绣马路、高速公路连接线的联通,形成了 “三纵三横”的园区格局。对接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及时调整沿江产业布局,将张城垸现有28平方公里工业园区规划扩大到10平方公里,启动实施张城垸社区整体搬迁工程,突出发展临水大工业。在此基础上,加强新厂、东升、高陵、高基庙等乡镇园区的升级与整合,既突出产业集中,又兼顾科学发展,初步形成了以金平工业园为圈,沿江产业为带,圈带互动、多点支撑的产业布局,工业经济大发展的产业平台初步形成。
——城市平台不断提升。突出规划引领,组织修编城北区、城西区、张城垸综合区控制性详规和《山底湖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了明珠大道、解放东路街景规划,城市 “东进南扩” 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和具体。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先后完成了沿江大道改造、建宁大道、东岳山路、紫薇路维修等市政工程;狠抓市场规范,完成了界山口农贸市场安全整治工程和农贸批发市场、林产品交易市场前期准备工作,启动了解放路市场改造和搬迁工程。加快城市配套建设,完成了太平坊沟渠整治,新增2处垃圾中转站,启动了城区无害化垃圾处理厂建设,完善了城区公厕体系。推行城建部门党委成员带班巡街制度,组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城管体制得到理顺。乡镇建设力度加大,新厂“江北新城”项目有序推进,东升商贸广场建设顺利实施,桃花山、调关等乡镇村镇建设竞相发展,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2%,增长3个百分点。
——服务平台不断优化。在审批服务上动真格,出台了工业项目行政审批流程优化方案、工业项目落地审批收费减免办法,将前置条件后置化,实施行政审批全程代办、一包到底,做到工业项目行政审批“零收费”,大大加快了项目落地速度。强化“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把服务企业作为园区和经济管理部门的第一职责,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迁至金平工业园办公,做到服务企业零距离。在融资服务上出实招,省拨县域经济发展调度资金新增3000万元,达到5000万元;调整用活科技兴工专项资金、企业技改资金、财政担保资金;千方百计扩大信贷投放,积极扶持企业发展,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积极为企业改制合作牵线搭桥,世纪铸造、鑫隆塑业等一批企业摆脱困境,重获生机。在用工服务上解难题,充分发挥石首高级技工学校、鄂南人力资源市场的平台优势,积极开展 “高校毕业生服务月”、“周四专场招聘”活动,企业用工难问题得到好转。
(二)谋划引领突破,发展后劲更加增强
振奋精神谋大、放眼未来谋远、立足当前谋实、只争朝夕谋快,自我加压,难中求进,产业、项目、交通工作再上台阶。
——产业呈现新变化。工业经济企稳回升。大力支持楚源集团拓展市场,实施H酸、对位酯提纯等新工艺改造,新上20万吨硫酸项目,企业生产形势逆势上扬。针对吉象公司设备老化、投入不足、产能持续低迷的现状,积极支持广西东正集团收购外方股权,盘活存量资产,企业实现华丽转身。加强与劲酒总部的战略合作,总投资68亿元的原酒储存扩能项目开工建设,劲牌酒业(石首)、荆江选矿税收首次突破千万元,企业梯次结构日趋合理。预计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家,总数达100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41亿元、增加值38亿元,分别增长204%、179%。完成外贸出口11000万美元、增长321%,一举扭转了持续下滑的被动局面。农业生产形势喜人。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新增农产品加工企业5家,新增荆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45亿元,增长50%,增幅居荆州市第一。桃花鸡蛋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绣林玉液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并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南鑫蔬菜基地荣获“全国蔬菜标准化示范园”称号。第三产业日趋活跃。启动天鹅洲游客接待中心建设,桃花山休闲度假村基本完工,易龙湾民俗文化村已完成17户农家乐改扩建工程。实施市场主体增量行动,全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3790户。
——项目取得新成效。积极向上争取国家项目资金,预计今年争取上级无偿资金近12亿元。瞄准北煤南运大通道建设机遇,积极争取投资过百亿元的国电集团路口电厂项目落户我市。强化驻点招商、全员招商,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0亿元,增长413%,其中亿元以上在建项目10 个,创历史之最。荆州天楚风力发电、永大新材料三元合金锌和取向硅钢、粤能生物质发电、保尔新汽配、祥锦汽配、长江星医药、宏创科技企业孵化器、中海药业、朗尔电子等一批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顺发钢铁异地改造、大直径螺旋焊管、钢骨轮胎、30万吨压铸铝合金锭、利佳电子、新捷天然气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签约,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交通实现新突破。始终把大通道建设作为破解石首发展瓶颈的战略举措,锲而不舍、克难攻坚,石首长江公路大桥项目通过交通运输部组织的专家评审,正式纳入国家“长江干流桥梁(隧道)建设计划”。大力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岳宜高速石首段建设进展顺利,荆岳铁路开工建设,潜石高速即将开工,工业综合码头二期工程全面完工。完善提升市乡路网结构,完成了秦黄线、荆新线大修工程,新狮线、军调线、高团线、江北线(横沟市挖口子至赵家湾)升等获批,市内省道增加到194公里。荆新线、秦黄线新厂至高基庙段即将批准为国道。新修通乡公路315公里,通村公路102公里。
(三)投入温暖民生,和谐氛围更加浓厚
在改善民生方面舍得拿钱,下大力气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三农投入持续加大。认真落实强农惠农资金,发放粮食补贴、家电下乡、摩托车下乡等补贴资金6076万元。扎实开展以“挖塘堰、强基础、惠民生”为主题的“三万”活动,被省、荆州市表彰为“三万”活动先进县市。投资156亿元先后实施了荆南四河整治、蛟子河治理等水利建设,成功夺取防汛抗灾工作的全面胜利,被表彰为“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实施东升、横沟市、调关等乡镇管网延伸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38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投资18亿元完成了东升、久合垸、高基庙等乡镇土地整理项目。扎实开展农村电网改造,35千伏焦山河输变电工程等项目全面竣工,顺利通过省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示范县市验收。
——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强化税收征管,狠抓收入入库,在部分重点骨干企业效益下滑、税收减少的情况下,实现了财税收入的稳步增长,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了坚实基础。扎实推进就业工作,城镇新增就业7913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785人,扶持创业686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865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顺利通过省级创业型城市评审。研究出台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五项社会保险参保达351万人次,其中新增扩面6888人,被评为“全国新型农村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先进单位”。切实加大社会救助力度,累计救助城乡贫困群众 64 万人次,发放社会救助资金8798万元。推进殡仪馆扩建工程,难点村治理工作经验在省、荆州市得到推广。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完成92套廉租房、 440套公租房建设及300户棚户区改造。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投入200多万元新建无公害蔬菜基地2000亩,运用价格调节基金支持蔬菜基地在中心城区设立3个直销点,有力保障了市场供给,平抑了市场物价。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将新增财力的1/3用于教育事业投入,增强了教育发展的活力;高考成绩取得历史性突破,荆州市理科状元首次花落石首,4名学生超过北大、清华录取线。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5项,获得省级科技奖励2项,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部实行了药品零差率销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实现了无缝隙、全覆盖。深入开展血防综合治理,稳步实施“以机代牛”项目,人畜感染率控制在2%以内,顺利通过卫生部血防达标风险评估。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免费开放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走马岭遗址保护规划立项报告获国家批复。扩大广播影视覆盖率,积极开展送戏送电影下乡,“文化阳光”惠及更多群众。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奖励资金8276万元,惠及32万人次,被评为“全省阳光计生示范县市”。扎实开展环保专项行动,稳步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完成了长江石首段水质等级调整,为全市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容量空间。深入开展烟草、农资、食品药品安全、市场物价监管等专项整治,有效维护了群众权益。此外,粮食改革稳步推进,气象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石首市志顺利通过省、荆州市终审,档案、双拥、人民防空工作分别被表彰为国家、省先进单位,编制、行政学校、石油、保险、通信、公积金、盐业、外事侨务、民族宗教、老龄、兵役等工作都取得了明显进步,工会、团委、妇联、科协、文联、残联、工商联等群团组织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社会管理不断创新。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全面总结推广调关镇“大调解”经验,获得省、荆州市的一致好评。强力推进社区警务,深入开展“四进四访四联四助”活动,精心组织 “破案会战”、“反盗打抢”专项行动,社会治安形势总体平稳。坚持实行“领导干部大接访”、“四访促和谐”活动,全市信访总量、集体上访、越级上访实现“三下降”,在全国“两会”、省党代会和党的十八大三个敏感时期实现了进京赴省上访“零登记”。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整治和现场隐患排查治理,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狠抓基层组织民主管理, “点题式”村务公开模式在全国推广,我市被表彰为“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 
(四)作风促进发展,政府运行更加规范
把政府自身建设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以制度促规范、以作风促效能,有力地保障了各项工作的落实。
——力促运行规范。把“对内抓规范、对外抓服务、全面抓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政府工作始终,进一步修订完善《市政府工作规则》,建立了政府重大事项分级分层决策会商机制,科学决策、规范运转、按章办事的机制初步建立。坚决推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完善部门预算编制,规范国有资产管理,确保了政府资产资金安全高效运行。研究出台乡镇土地出让收益分配、公务用车配置管理等制度,建立了有轨运行、公正透明的工作平台。
——狠抓作风转变。全方位、深层次开展治庸问责,向不在状态、“庸懒散软”的干部“亮剑”,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违规86起,批评教育105人,行政记过、警告处分5人。扎实开展国土、住建、交通等8个部门的政风行风评议,严肃查处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部门和行业作风明显好转。为加大政策宣传和政务公开力度,以电视问政的形式,录播《局长访谈》45期,增强了政府部门工作的公开性和主动性。
——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监督,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决议,虚心听取市政协的协商意见,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91件、政协提案91件,提案转委员来信20封。高度重视政府法制工作,制作规范性文件5件,受理、办结行政复议案件12件。加快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政府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
各位代表, 一年来,我们遇到的困难比预料的多,取得的成绩比预想的好。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干部群众团结拼搏、社会各界支持帮助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石首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石首的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效益不高的问题仍然突出,在县域经济竞争中争先进位的压力越来越大;尽管大交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由于这些交通项目尚处于在建或申报之中,交通不便仍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城市经营不活,城市建设不快,城市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城区违规建房问题上管理不严、执法不力;地方可用财力不足,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群众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中作风不实、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经济发展环境还不优,等等。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面对全市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盲目乐观,没有任何理由停滞不前,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沉着应对挑战,奋力破解难题,努力把石首的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二、2013年的主要工作任务
2013年,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做好明年的各项工作,对于推动石首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加快把我市建成湖北长江经济带上重要节点城市、新型工业城市、山水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和发展机遇前所未有。一方面,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我们面临着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严峻形势。另一方面,我们更要看到,国家加大对实体经济、城镇化建设、民生事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省委省政府加快实施荆州“壮腰工程”,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我市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产业平台不断完善,交通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加快发展的动能正在集聚。只要我们铆足一股劲,抢抓机遇,奋进一步,就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如果我们稍有松懈,错失机遇,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为此,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形势,坚定发展信心,努力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
2013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省第十次党代会和我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对接荆州“壮腰工程”,按照“四个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突出发展工业,统筹建设城乡,全力突破交通,倾情改善民生,努力实现思想大解放、产业大发展、招商大突破、工程大建设、绩效大提升。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125亿元,增长1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7亿元,增长37%以上(剔除起报点因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亿元,增长21%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亿元,增长15%以上;外贸出口12320万美元,增长12%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25亿元,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3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327元,分别增长17%、15%以上;出生政策符合率保持在96%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6%;城镇化率达45%。实现上述目标,我们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更有信心。只要我们不为困难所阻、不为风险所惧、不为干扰所惑,顺势而为,逆势而进,就一定能够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开创石首科学发展的新局面。具体来讲,重点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主攻工业,在壮大县域实力上取得突破
工业是财富之源、就业之本、发展之基,工业兴则石首兴,工业强则石首强。必须始终坚持“工业兴市”不动摇,大力推进工业二次创业,以工业经济的大提升引领经济社会大发展。
以大促快。把产业发展作为跨越发展的重中之重,坚定不移地打造大产业、扶持大企业、壮大中小企业。重点培育以楚源集团、荆江源、中海药业、长江星医药为主体的百亿化工医药产业,以钱潮精密件、钱潮零部件、钢骨轮胎、中汽科技、扬子江泵业为主体的百亿汽配机械产业,以湖北吉象、劲牌酒业(石首)、德永盛纺织为主体的百亿农产品加工业,以顺发钢铁、源瞻科技、压铸铝合金锭为主体的百亿冶金建材产业,以永大新材料、大直径螺旋焊管、风力发电、宏创科技为主体的百亿新兴产业。坚持一企一策,盘大盘强现有规模企业,积极支持楚源发展,重振工业老大雄风;支持新组建的吉象公司扩大产能,加快创建全国顶尖板材加工业品牌和华中板材第一城,向“再造一个湖北吉象”的目标迈进。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用好用活规模工业企业周转金、县域经济发展调度资金、壮腰工程产业发展基金等财政性资金,加强企业家和各类技术人才的培养,注重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培训,研究出台住房保障、子女就学、个人所得税减免等方面的人才优惠政策,不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打好支持和服务企业的“组合拳”,力争年内新增规模企业20家以上,新增税收过1000万元企业2家,过500万元企业3家,过100万元企业10家。
以高促好。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鼓励企业积极创建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引导企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年内争创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12个以上。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依托楚源、万向等省级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和楚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加快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增强企业研发意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一步到位。以宏创科技企业孵化器项目建设为契机,积极开展产学研联合,研发新项目,开发新产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主动帮助企业申报技改项目,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鼓励企业应用节能、节水新工艺、新设备,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提升发展持续力。
以增促活。牢固树立“抓招商就是抓重点”的发展理念,用更大的决心和更坚决的措施抓好招商引资,不断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力争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6亿元、增长40%以上。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紧盯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地区,继续开展产业招商、驻点招商、全员招商,组织广大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上,切实提高招商实效。进一步提高招商质量,立足我市的资源和产业优势,科学招商、理性招商,全力引进一批“高附加值、高效益、高科技含量”的大项目、好项目。同时,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攀龙附凤,做大做强。进一步加强招商考核,调整招商引资绩效考核办法,明确招商职责、目标任务,实行一月一督办、一季一排名、全年结总账,大张旗鼓地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努力营造招商有功、无为有过的工作氛围。
(二)重抓城建,在做活山水文章上取得突破
立足石首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优势,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为目标,以新型城镇化为抓手,科学规划,放大特色,不断做大做强做美城市,让城市成为广大市民安居乐业、引以自豪的美好家园。
规划全覆盖。牢固树立“抓规划就是抓全局”的发展理念,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基本原则,高起点抓好各项规划工作,以规划引领城乡发展。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启动城市总体规划评估,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合理划分城市产业、商居、行政、文体、休闲等主要功能区。重点做好南岳山、笔架山、绣林山等山体绿化和陈家湖、山底湖等城市水体综合运用,启动沿江环山环境调查,积极争取将我市城区滩岸整治纳入《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整治规划》,建设沿江休闲风景区,推进中心城区“显山露水”,彰显“山德、水韵、新生活”的新城理念。抓好城市单体建筑的规划设计,认真做好国际公馆、石首新天地、水畔金都、星辰国际酒店等重点项目的规划指导,突出地方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实施“全域规划”, 完成所有乡镇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编制工作,全面开展村庄规划编制,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
建设大手笔。在加大政府投资的同时,依托城投平台,将中心城区所有规划项目化,运用行政和市场“两只手”,以项目承接资本,以项目招商引资,解决城市建设资金投入问题。重点做好解放路改造升级工程,实施市场改造和搬迁,全面推进新一中建设,加快新人民医院、客运中心建设步伐,努力打造城市新地标。抓紧做好“一山两湖”(南岳山、山底湖、陈家湖)整体招商和开发,打造城市中心“大客厅”。有序推进城东新区建设,绿化明珠大道景观,开展沿江区域整治,塑造城市新亮点。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绿化、环卫、供电、供水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推进城中村居民“退台进楼”、“洗脚上楼”,不断改善市民居住条件。
管理高标准。创新城管体制,建立健全管理网格化、作业精细化、考核标准化的城镇管理体系。中心城区重点解决违规建房问题,农村重点解决分散居住、无序建房问题。充分发挥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的职能,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坚决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加大依法拆违力度,全面禁止中心城区小产权房开发和个人建房。加大房地产市场监管力度,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持续开展社区环境、农贸市场、支街小巷、老旧小区等专项整治,集中治理摊点乱摆、垃圾乱扔、广告乱贴、工地乱堆等“四乱”现象,给城市以美丽的“脸面”,整洁的“外衣”。扎实推进绿地系统、水系连通、污染治理等工程建设,抓好园林绿化、景区美化、街道亮化和水体保护,着力构筑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城市环境。
城乡一体化。把推进城乡一体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加快产城融合,城乡互化,推进城镇化进程。按照“发展小城镇、带动大农村”的基本思路,鼓励乡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新厂“江北新城”建设,努力打造江北片区文化商业中心,提升城镇建设的档次和品位。积极探索农村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引导农业富余人员进城就业,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农村电网、安全饮水、通村通组公路等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通过聚集公共服务资源,引导农民集中建房。积极推进“迁村腾地”试点,重点建设15个居住集中、设施完善、环境整洁的农村新社区或中心村。以“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活动为契机,打好清洁乡村、美化乡村的攻坚战。
(三)扩大开放,在增强发展活力上取得突破
开放程度决定发展速度。必须以更加开放的理念、更加开放的姿态,解放思想,扩大投资,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加油给力。
开放建设工业园区。把建设大园区作为聚集大产业、培育大企业的主要载体,进一步完善园区规划,加快园区建设,提升园区功能。重点抓好园区配套和服务功能完善,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工为主,以商辅工,以园养园,多渠道筹集资金,开展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及早谋划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环境评价工作,推进工业园区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基地建设,加快园区房地产、商贸、物流等产业发展,实现园区政务、商务、服务三配套。加快入园企业的审批、落地、投产步伐,明确企业投资强度,注重产业布局,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益,坚决避免“占地大、产出小”的项目入园,努力实现园区的满园春色。进一步优化布局,加快东升、新厂、高陵、高基庙等乡镇园区建设,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自我配套的能力,努力打造产业相对集中、各具特色的乡镇园区。
千方百计扩大投资。牢固树立“抓投资就是抓发展、抓项目就是抓落实”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强化责任,营造氛围,创优机制,形成项目工作的整体合力。抢抓机遇争项目。重点围绕“壮腰工程”、老工业基地改造、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长江中游城市群、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区域发展战略对接项目,牢牢把握争取新一轮政策的主动权,力争全年争取上级无偿资金13亿元以上。激活民资引项目。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研究出台降低门槛、支持民间资本准入的政策措施,鼓励民间资本以合资、合作、联营等方式参与经营性公益事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引导民营企业摒弃“小富即安”思想和家族式管理、作坊式经营,扩大规模,“贪大求洋”,让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鼓励全民创业,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全力支持百姓创业、回归创业,营造“草根经济”蓬勃发展的气候和土壤,让一切推动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脚踏实地建项目。重点推进楚源集团二甲酚、吉象公司门德线改造及25万方连续平压CPS生产线、荆州天楚风力发电、永大新材料三元合金锌和取向硅钢、30万吨压铸铝合金锭、大直径螺旋焊管、钢骨轮胎、宏创科技企业孵化器、劲牌酒业(石首)原酒储存扩能、顺发钢铁异地改造、粤能生物质发电、荆江源生物医药等重大项目建设。建立健全项目建设推进机制,实行一个项目一名市领导牵头、一家单位负责、一个专班服务,以项目建设比能力、看业绩、论英雄。
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改革,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力求审批服务“零障碍”、“零缺憾”。全面推行重大招商项目审批全程代办制,宁愿政府麻烦、不让企业费事,让每一位投资者都感受到优质高效的环境春风。加强银企对接,建立财政性存款与银行存贷比挂钩机制,促进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提高存款投放本地的比例。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强化部门预算约束力,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稳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加强政府对财政资金的统筹调度力度,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做实节点,在提升空间区位上取得突破
把石首建成湖北长江经济带上重要节点城市,既是省、荆州市对我市的殷切期盼,更是全市上下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把节点做实,关键就是要在加快推进交通对接、市场融合、资源共享的进程中,实现区位大提升、经济大发展。
加快交通对接。举全市之力,盯紧潜石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抓紧做好石首长江公路大桥项目的争取冲刺工作,力争年内立项并动工建设,全力做好荆岳铁路、岳宜高速石首段建设的协调配合,早日实现石首人民建大桥、通铁路、上高速的梦想。充分整合和利用长江岸线资源优势,抓好岸线的规划、管理与开发,加快石首港绣林港区的对外招商和工程建设,推进调关、新厂、东升等乡镇港口建设,把长江黄金水道资源优势变成实际效益。加快市内路网建设,启动新狮线276公里的升级改造,做好港口至岳宜高速公路连接线、秦黄线江北段的工程可行性编制和规划。抓好军调线小河段、桃五线旅游公路建设,完成省道大修8公里,通乡公路建设20公里,通村公路建设50公里。 
加快市场融合。充分利用石首地处鄂南湘北的区位优势,打好“边贸牌”,重点做好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高标准建设火车站仓储中心、临港物流园、林产品交易市场、水产品交易市场等物流基地,支持仓储超市、连锁经营、专卖经营等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加快城市商业网点建设,培育和引进一批知名商贸流通企业进驻石首,以大市场、大流通支撑起石首商贸流通的骨架,全力打造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在提升餐饮娱乐等生活型服务业的同时,积极发展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业,加快社区服务、居家养老、家政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市场的开发,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激活旅游资源。依托独特的湿地资源、山水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用市场的办法谋划全市旅游发展,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包装旅游品牌,主动加强与周边旅游城市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客源互换、特色互补、线路互联”,让更多的石首元素、石首符号走出荆州、走向全国。加强与鄂西圈投的投资合作,加快天鹅洲生态广场建设,争取后续旅游开发项目,进一步完善天鹅洲旅游基础设施。加快桃花山休闲度假村、易龙湾民俗文化村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创建全省旅游名村、旅游名镇,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加强文化与旅游融合,大力培育文化旅游市场主体,启动高陵镇“杨溥文化一条街”建设,做好走马岭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积极开发富有石首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使无形文化有形化、零散文化系统化。按照“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吸引大集团、大企业参与我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步把景区推向市场。
推进生态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强化水资源管理,加强上津湖、白莲湖、鸭子湖、老河等湖泊水体保护,突出抓好规模化水产、畜禽养殖污染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周边环境的现场监管,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确保群众饮用水源安全。严格耕地红线保护,统筹城乡用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扎实推进工业原料林和生态示范林、荒山造林等生态工程,让群众喝上洁净水,呼吸清新空气,享受优美环境。抓好城南、城北污水处理厂治污工艺改造,加强重点污染源的监督检查,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得一时的发展。 
(五)夯实基础,在发展现代农业上取得突破
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大力实施农业特色化、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在巩固全省水产、油菜十强县市,全国蔬菜标准化示范县市的基础上,奋力争创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重点木材安全储备基地。
着力壮大特色农业。继续稳定粮食面积,推广优质品种,力争粮食总产突破6亿斤。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扩大油菜、蔬菜、林业、水产、蛋鸡等特色板块规模,新增油菜1万亩、蔬菜15万亩、植树造林3万亩、蛋鸡养殖200万只。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化建设,加强笔架鱼肚、桃花鸡蛋、清水荻笋等“新石首三宝”的品牌整合,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系数,新增有机食品、农业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标志5个,新增“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个,新增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个。
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努力构建林产品、白酒、纺织、禽蛋、水产、粮油等六大农产品加工业竞相发展的体系,新增荆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力争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55亿元,增长22%以上。大力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引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开展土地规范、有序、合理流转,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万亩以上。创新经营方式,构建农户、基地、龙头企业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重点支持和盛家禽、富农蔬菜等专业合作社,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0%以上。
着力加快农村基础建设。启动实施株树港水库整险加固工程、荆南四河堤防加固工程、江波渡闸、杨波坦闸等涵闸重建工程、荆州孟溪垸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将全市水利设施基本更新。抢抓《后三峡工程规划》、《洞庭湖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编制机遇,努力解决民垸、堤防、安全饮水等问题。投资18亿元实施桃花山、久合垸等七个乡镇高产农田整理项目,加快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步伐。严格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强涉农收费监管,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六)倾情民生,在提高幸福指数上取得突破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乎和谐。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发展惠民生,创新管理保稳定,让人民群众分享更多发展成果、感受更多公平正义、体验更多和谐幸福。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以促进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增收为重点,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各类社会保险跨区域转移接续政策,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提高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深入开展“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完善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抓好久合垸等乡镇福利院建设,积极发展社会福利、慈善、老龄事业。重视发展社会养老事业,切实关心空巢老人和留守妇女儿童。加快以公共租赁为主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双轨”住房制度,逐步解决多层次的住房困难问题。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稳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下大力气解决“入园难、入学难”的问题,促进教育事业均衡、优质、和谐发展。重视特殊教育、继续教育,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加强科技创新、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与运用。加大重大传染病防控力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人口长期均衡,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健全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乡镇文化站和村图书室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文化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全面发展。抓好卷烟、食品、药品、农资、粮油等市场专项整治,强化价格监管,稳定市场物价。与此同时,做好编制、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公积金、供销、气象、档案、盐业、邮政、通信、方志、石油、人民防空等工作。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完善城乡社会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保障、重点人群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工作机制,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完善和普及“大调解”经验,及时处置苗头性、倾向性、突发性问题。进一步强化信访工作责任,规范信访秩序,依法依规解决好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全面推进社区警务,积极搭建城市社区管理网格化信息平台。深入推进法治石首建设,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破案攻坚,严厉打击各种暴力犯罪和多发性侵财犯罪,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再创全省平安县市。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不断加大安全生产领域“打非治违”和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坚决遏制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加强江北消防设施建设,保障江北消防安全。进一步强化全民国防意识,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再创“全国双拥模范城”。
各位代表,为群众办实事、谋福利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2013年,市政府将按照“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惠及多数、当年完成”的原则,继续办好十件实事:(1)城镇新增就业700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500人,扶持创业530人,创业带动就业2100人;启动社会保障“一卡通”,力争年底达到全覆盖。(2)为200名贫困精神病患者实施免费服药,为190名视力残疾人实施盲人定向行走训练,为250名智力、精神、重度肢体残疾人开展托养服务,为15名0—6岁贫困残疾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工程,为0—14岁残疾儿童和残疾人家庭儿童提供助养服务。(3)强化农副产品等食品安全检测,组建食品安全综合检测中心。(4)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农村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5)实施7万亩农村土地整理项目。(6)建设及配租公租房300套、廉租房192套,启动中心城区安置房建设。(7)新建蔬菜基地2000亩;加快蔬菜批发市场建设;启动林产品交易市场、农贸批发市场建设。(8)启动陈家湖广场和滨江公园建设。(9)在中心城区增设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缓解小学、初中“入学难”问题。(10)免费为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50件以上,办理法律援助事项3000项以上。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历史的使命、人民的重托、时代的挑战,我们责无旁贷,唯有担当。按照日常工作抓规范、重点工作求突破、全局工作争一流的要求,进一步凝聚力量、积极作为,以政府自身建设的实际成效保障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凝聚干事创业的气场。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排除一切干扰,抛弃一切杂念,把全市干群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发展不够”这个最大的市情上来。以“事要干成”为天道,对看准了的、有利于发展的事,不说“不能做”,多想“怎么办”,支持“大胆干”,努力形成真抓实干、创先争优的工作氛围。加强导向建设,把干部精力向工作上聚焦,给想干事者以机会、能干事者以舞台、干成事者以重任,鼓励干事的、批评无为的、处理捣乱的,把会议上说的、文件上写的,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
(二)发扬勇于担当的精神。坚决摒弃得过且过的敷衍塞责思想,强化“守土有责、知责思为”的意识,时刻把承担的责任放在心上、抓在手里、融汇在工作中,自觉承担应尽之责。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矛盾不回避,以“不到长城非好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气魄,一个一个突破,一步一步推进。敢于解放思想,敢于突破条条框框,用改革的办法破解招商引资、城市建设、土地规划等方面的难题,以创新的举措打开工作新局面。旗帜鲜明地支持创新、激励成功、宽容失败,努力营造开明开放的工作环境。
(三)打造规范高效的平台。健全政府重大事项集体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监督、法律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意见,高度重视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下大决心改进作风、文风、会风,提倡开短会、讲短话、讲管用的话,挤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建立工作目标管理考核机制,跟踪问效问责,使政府每一项工作都有目标要求、有实施主体、有监督考核、有责任追究,提高行政服务质量和效率。
(四)保持清正廉洁的本色。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强化廉洁从政意识,破除“官”的本位、“权”的欲望和“利”的诱惑,做到心有所畏、行有所止。切实加强对行政审批、招投标、土地出让、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管,突出抓好财政预决算、公共资源配置和重大项目建设的审计监督,努力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厉行勤俭节约,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在会议费、接待费等领域节约开支,减少浪费,树立形象。开展“治庸问责”,着重解决干部作风不实、主动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以铁的纪律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让权力接受监督、在阳光下运行,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干净干事的良好氛围。
各位代表,加快发展是时代的需要,富民强市是人民的期盼。让我们在中共石首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抢抓机遇,克难攻坚,砥砺奋进,为推动石首科学发展、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版权所有:石首市人大常委会 ICP备案编号:鄂ICP备13007041号
地址:石首市绣林大道42号 电话:0716-7299630

鄂公网安备 421081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