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设置 人大时讯 决议决定 监督工作 人事任免 代表工作 基层人大 法律法规 自身建设
当前位置: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监督工作>>监督工作
监督工作
  监督工作
人大要闻 更多>>
· 石首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
· 石首市十届人大常委会召开...
· 石首市招商三组招商引资调...
· 石首市领导到农投公司东双...
· 石首市领导带队指导新厂镇...
· 石首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调...
专题报道 更多>>
·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开展“人...
· 石首市人大常委会学习贯彻...
·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人大大...
· 余剑率市科经局招商引资工...
· 王敏参加人大代表小组活动...
·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关于开展...
监督工作  
关于全市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
来源:石首市人大 , 阅读1712次, 编辑日期:2018年4月24日打印】【关闭窗口

关于全市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

——2018年4月23日在石首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9次会议上

市卫计局局长    曾荣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本次人大常委会报告全市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请于审议。

近年来,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围绕市委提出的建设区域医疗中心的战略目标,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为出发点,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大力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以市直医疗机构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骨干,以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市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努力提高医疗卫生保障水平。

一、全市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全市共有卫生计生单位29个,其中:市直卫生计生单位14个,乡镇办区卫生院15个。全系统共有编制总数1901个,职工4129人,其中在职人员3331人(含临聘人员1688人,集体人员11人),离退休798人(含集体退休128人)。全市222家医疗机构,其中,市级公立医院5家,乡镇卫生院15家,村卫生室154家,个体诊所48家。全市共开放病床2377张(公立医院1289张,其它医疗卫生机构1088张),每千人口床位数为4.16张,注册执业(助理)医师982人,注册护士1038人,乡村医生352人,每千人口医生数为1.72人。全系统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559人,其中正高24人,副高217人,中级1077人,初级1241人。全市公立医院机构业务收入37832万元,业务支出40776万元,有50~99万元设备33台(件),100万元以上设备19台(件)。2017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107.2万人次,住院8.03万人次,病床使用率90.52%,出院者平均住院日8.35日。

二、全市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1、优化区域布局,合理配置资源。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健康需求为导向,围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合理调整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强化医疗卫生服务的薄弱领域和薄弱环节,科学合理确定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数量、规模和布局。完成了市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工程,市中医医院整体搬迁在即,市妇幼保健院新建工程已经启动,实现了公立医院整体规划、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对横沟市、调关、团山寺三家中心卫生院给予政策倾斜,优先发展,促使其成为乡镇片区的医疗中心。一般乡镇卫生院突出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卫服务,为辖区群众提供健康服务。

2、突出工作重点,完善服务体系。近年来,我们着力打造了以公立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一是抓龙头。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积极向外借力,主动与三甲医院组建医联体和专科联盟,提升自身业务水平,2017年,全市共组建医疗联合体5个,专科联盟8个。去年,市人民医院与协和医院建立了远程医疗会诊中心,目前,全市已有200余名患者接受了远程会诊,降低了就医负担,得到了患者好评。实施全系统人才培养三年规划和名医培育工程,建立全市专业技术人才五年一个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不断提高专业队伍的业务水平。严格控制药品、耗材占比。市人民医院医疗耗材占比控制在12%以内,市中医医院医疗耗材占比不到6%,全市医疗机构药占比均控制在30%以下,进一步优化了医院收入结构。二是强枢纽。我们扎实开展市直优质医疗资源下基层行动。每年选派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乡镇卫生院脱产支援6个月至1年,促进了市乡两级医疗机构的合作与融合,为群众就医提供便利。推进了分级诊疗工作,通过制定分级诊疗目录指南,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和转诊流程,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切实做到应转尽转不耽误、应接尽接不推诿,确保患者医疗安全、有效、合理。探索医疗机构托管模式。在调关镇卫生院和团山寺镇卫生院开展试点,由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分别对这两家乡镇卫生院进行技术托管、信息共享,由市直医院对业务工作进行全方位管理。积极争取市政府资金支持,对7家医疗机构的业务用房进行了改造升级,极大地改善了群众就医环境。三是筑网底。我们根据全市行政村区划调整方案,本着“方便群众、整合资源”的原则,着手开展全市村卫生室设置规划调整和“五化”达标建设工作。全市村卫生室规划调整后,共设置村卫生室154个,加快了村卫生室“五化”达标建设,全市80%的村卫生室达到了“五化”标准,今年底,全市村卫生室“五化”达标建设将实行全覆盖。为缓解乡村医生队伍断层问题,我们采取定向委培的方式,选送160名有培养潜力的应届高、初中生到医学院校进行定向培养。积极向上争取养老保障政策,基本解决了乡村医生后顾之忧。

3、强化能力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在全系统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服务能力建设工程。一是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对全系统60名专业技术人才实行重点培养、动态管理。对全系统所有专业技术人员定期组织专业技术岗位比武和业务考试,不断提高专业队伍的业务水平。二是开展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开展了9个省级和16个荆州市级临床重点专科的创建工作,引进新技术52项,全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得到了提升。三是加快医联体建设。推进与荆州市及以上医疗机构的医疗联合体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市直医疗机构与乡镇卫生院对口支援机制,对检查、检验等医疗资源实行了市乡医疗机构共享。四是完善医疗质控体系建设。依托医疗、护理、药剂、医技、中医等5个质量控制中心,组织各类学习讲座和院内培训达243次,带教查房212次,确保了全市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稳步提高。

4、坚持政府主导,推进服务均等化。一是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责任管理、统筹结合、跟踪拓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新模式,我们采取集中服务、上门服务与预约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工作、健康管理工作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进行整合,进一步提升了覆盖率和满意度。荆州市在我市召开了现场会,将这一模式向各县市区进行推广。二是在调关镇、东升镇探索以慢性病人管理为重点的健康管理服务工作,启动了1家综合医院带动1家基层医院和1家村卫生室的“1+1+1”健康管理组合服务模式,得到了上级部门和群众的高度认可。三是组建健康讲师团20个,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开展了200余场健康知识宣讲活动。在市电视台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开办了《健康卫视》《健康有约》专栏,设立“健康石首”“荆州游子云石首”“石首疾控”“石首市人民医院”等4个微信公众平台,传播健康理念,倡导健康生活。四是组建130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医防结合”工作,全市签约服务率达95%以上。

三、全市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专业人才队伍匮乏。由于人才培养周期长,加上引进人才待遇政策跟不上,研究生招不来、本科生进不来,特别是市直医院机构高、精、尖人才匮乏。乡镇卫生院的待遇差,病种单一,导致业务平台窄,专业人才流失严重,陷入“医护人员编制空缺、编外人员大量使用、技术人才引进不来”的怪圈。

2、群众就医条件较差。新厂镇卫生院、久合垸乡卫生院、团山寺镇卫生院等单位业务用房修建年时已久,破旧不堪,其格局、面积已完全不能满意就医需求。桃花山镇卫生院、南口镇卫生院等偏远乡镇卫生院一些必备的常规性医疗设备都未完全配置到位,有的虽已配,但陈旧老化,超期使用,只能开展血常规、尿常规、心电等一般性的检查,严重限制了卫生院业务的发展。

3、医疗服务水平不高。全市肿瘤、心血管病、重大疾病、疑难杂症等疾病转市外就医的还比较多,重点专科建设相对滞后,部分学科体系有待完善,缺乏在荆州市有重要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整体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与群众的健康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4、医疗机构负担较重。一是医疗机构在基础建设中,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医疗机构举债建设,医院负债经营。市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后新增债务约2.1亿元,高陵镇卫生院建设后新增债务约300万元。二是医疗机构人员经费负担重。实行全员养老保险后,全市在编在岗人员每年约缴纳“五险一金”3100万元,临时聘用人员按最低标准缴纳约1700万元,加上全系统每年工资支出1.8亿元,医疗机构仅能保证基本运行。三是受医保政策性限制,医疗机构收入能力受到严重制约。目前,我市医保资金实行总额包干制,随着医保报销比例和医疗诊疗水平的提高等政策性因素影响,医疗机构医保资金的压力越来越大,仅2017年全市医疗机构医保未结算金额达300多万元。四是医疗设备更新压力大。2017年全市医疗机构投入3000多万元更新了医疗设备,但仍不能满足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且高、新、尖的医疗设备购置价格较高,医疗机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

5、乡村医生队伍出现断层。目前,我市村医老龄化现象非常严重,我市5160岁的乡村医生有105人,60岁以上仍在岗执业有103人,而且由于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障机制不健全,待遇普遍较低,我市乡村医生养老补助每月仅300元,直接影响到乡村医生队伍的稳定性。

四、完善全市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保障机制。一是科学合理规划,完善医疗网点布局,加快市人民医院扩容,市中医医院搬迁和市妇幼保健院新建,提升市直医疗机构的整体服务功能,实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二是充分整合现有卫生资源,合理确定医疗机构服务功能,实行分级分类管理,重点加强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充分完善其功能,强化特色专科建设,搞好双向转诊,提高其服务能力和辐射半径,使其承担基层医疗诊治的重任,缓解市直医疗接诊压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三是加快社区医疗服务站点建设,建议市政府对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开发建设审批中,按标准预留医疗卫生服务建设用房,切实解决群众就近就医的需求。四是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鼓励社会办医与公立医院形成有序补充和竞争。

(二)突出人才强医战略,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队伍建设保障机制。一是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简化人才引进手续,降低人才引进门槛,对在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岗位工作,并取得相应技术职称的人员,可由人社、卫生计生部门通过考核的方式,作为乡镇急需人才直接解决其编制。二是拓宽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空间,出台基层卫生人才职称聘任的优惠政策,增加中、高级职称岗位比例。三是探索建立合理的人才定向培养机制,以省、荆州市高等院校为依托,采取政府资助、委托培养、定向安排、合约管理的模式,着重解决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人才短缺的问题。四是对全市临时聘用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其解决社会养老保险参保问题,由市政府予以统筹解决,从根本上解除其后顾之忧。五是放宽干部使用条件,实现医疗机构去行政化,打破身份限制,将优秀的临时聘用人员纳入医疗机构领导班子成员聘任的范围。

(三)强化政府组织领导,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一是强化政府办医主体责任,为基层医疗机构在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保障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职工周转房等需求,进一步改善群众就医环境。二是加大人员保障力度,将市疾控中心、市急救中心等卫生机构纳入财政予以全额保障。三是拓宽化债渠道,逐步化解医疗机构建设负债问题。采取向上争取资金与向内开源节流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地化解债务,严格控制新增债务。

(四)推进医保支付改革,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医保基金保障机制。一是建立“总额控制、分季拨付、结余留用、超支分担”的医保基金分配制度。探索建立医保基金在医联体内调剂使用机制,医保基金结余部分由医疗机构留用,基金合理超支部分由医联体和医保部门分别按80%、20%分担。充分发挥医保基金激励约束和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作用,促进医疗机构主动控制成本和费用,提高基金使用效率。二是探索制定医保基金在全市医联体内调剂包干使用机制,取消医联体医疗机构内转诊病人住院起付线,实现市直医疗机构大型检查设备向乡镇开放。三是将健康管理、新技术应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大力实施“健康石首”战略,逐步实现从治疗疾病到预防疾病的转变,从根本上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五)大胆实践自我革新,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自身建设推进机制。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全面推行以年初发展目标承诺制、工作分线负责制、重点工作督查制、全员绩效考核制和工作问责追责制为主体的综合考评机制,推行亮点观摩,强化绩效考核结果运用。二是加强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强化规矩意识和红线意识,筑牢防腐拒变的思想防线和制度防线。大力开展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育“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卫生计生职业精神,加强“最美卫生计生人”的宣传引导,用典型引领文化建设,树立良好形象。三是加强能力建设。大力发展医联体,通过基层、城乡双重联合体的运行模式,全市医疗卫生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市级医院龙头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医疗资源总体配置效率得到全面提升,全市医疗机构实现优势互补、均衡发展,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使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版权所有:石首市人大常委会 ICP备案编号:鄂ICP备13007041号
地址:石首市绣林大道42号 电话:0716-7299630

鄂公网安备 42108102000031号